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甲状腺结节穿刺,细胞病理学如何判断“善恶”?

2025-09-24 09:29:51 湖北省武汉市第九医院病理科 罗漪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群发现有甲状腺结节。面对“可疑结节”,如何精准判断其性质?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检查正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金标准”,它能像“细胞级侦探”一样,通过观察结节细胞的微观特征,为后续治疗提供关键依据。下面,我们就来揭开这一过程的神秘面纱。

  一、认识甲状腺:颈部的“代谢工厂”

  甲状腺位于颈部正前方气管两侧,形似一只展开翅膀的蝴蝶,由左右两个侧叶和中间的峡部构成。当受到碘摄入异常、辐射暴露、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时,甲状腺局部细胞可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所谓的“结节”。这些结节可以是实性的、囊性的,也可以是囊实混合性的。

  二、超声初筛:给结节贴上“风险标签”

  临床上,首先超声医生会依据国际通用的TI-RADS分级系统,对每个结节进行恶性风险分层:

  1类:正常甲状腺,无结节,恶性风险0%,无需处理;

  2类:典型良性结节(如单纯囊肿),恶性风险接近0%,建议定期复查;

  3类:大概率良性,恶性可能性<5%,建议6-12个月随访观察;

  4类:可疑恶性,总体风险5%-85%,细分为4A(低度可疑,5%-10%)、4B(中度可疑,10%-50%)、4C(高度可疑,50%-85%),通常建议穿刺明确诊断;

  5类:高度怀疑恶性,风险超过85%,应尽快行FNA或手术治疗;

  6类:经病理证实的恶性病变,需进行手术等抗肿瘤治疗。

  三、细针穿刺:微观世界的精密侦查

  对于TI-RADS 4类及以上或患者因焦虑强烈要求明确性质的结节,医生会建议施行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该操作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进行,采用极细的穿刺针(直径约0.6-0.9毫米)精准进入结节,吸取少量细胞样本。整个过程创伤小、痛苦轻微,一般不会留下疤痕。获取的细胞样本经过制片染色后,由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进行判读。

  为统一诊断标准,国际上广泛采用Bethesda系统用于甲状腺FNA的诊断报告。

  1.Ⅰ类:标本不满意或无法诊断

  常因细胞量过少、血液过多或仅取到囊液导致。其恶性风险约5%-10%。建议在超声引导下重复穿刺。

  2.Ⅱ类:良性病变

  细胞形态符合良性特征,如结节性甲状腺肿、胶质潴留囊肿等。恶性风险极低,约为0-3%。建议定期超声随访(如每年一次)。

  3.Ⅲ类: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病变

  细胞存在轻度异型性,但尚未达到恶性标准,诊断具有不确定性。恶性风险10%-30%。建议3-6个月后重复穿刺或补充分子检测以辅助诊断。

  4.Ⅳ类:滤泡性肿瘤或可疑滤泡性肿瘤

  细胞学表现提示肿瘤性病变,但难以区分良性滤泡腺瘤与恶性滤泡癌。恶性风险25%-40%。通常建议手术切除病变侧甲状腺腺叶,或借助分子标记物检测帮助决策。

  5.Ⅴ类:可疑恶性

  细胞呈现明显的恶性特征(如核增大、核沟、核内假包涵体等),常见于乳头状癌,但尚不足以完全确诊。恶性风险50%-75%。推荐手术治疗。

  6.Ⅵ类:明确恶性

  细胞学证据充分,符合各类甲状腺癌的诊断标准。恶性风险94%-96%。须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四、分子检测:精准诊断的“进阶武器”

  对于Bethesda Ⅲ类和Ⅳ类这类“灰色地带”的诊断,分子检测提供了强大的辅助工具。通过检测穿刺样本中是否存在特定基因突变(如BRAF V600E、TERT启动子突变、RAS突变等),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此外,分子谱还能帮助评估肿瘤的侵袭性和复发风险,为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参考。

  五、理性看待:无需“谈结色变”

  发现甲状腺结节不必过度恐慌。首先,绝大多数结节是良性的,只需要定期观察。其次,即使确诊为恶性,甲状腺癌(特别是最常见的乳头状癌)通常进展缓慢,治疗效果良好,被称为“懒癌”。早期患者通过规范手术和必要术后治疗,10年生存率超过95%,生活质量大多不受影响。关键在于遵循科学诊疗路径:超声初筛→可疑结节穿刺→病理确诊→个体化治疗。同时,高危人群(如有童年期头颈部放射史、甲状腺癌家族史等)应更加重视定期筛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