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是什么?肾病患者看过来
当慢性肾脏病进展到终末期(通常是尿毒症期),肾脏无法再完成代谢废物排出、维持电解质平衡和调节血压的核心功能时,血液透析就成了许多患者维持生命的“人工肾脏”。对于刚接触这个概念的肾病患者来说,血液透析往往伴随着未知与担忧,今天就用通俗的语言,带大家全面了解这项关键治疗。
首先要明确:血液透析不是“治病”,而是“替代治疗”。它的核心原理很简单——把患者体内“脏”的血液引到体外,通过透析器(俗称“人工肾”)过滤掉多余的尿素、肌酐等代谢废物,同时调节钾、钠、钙等电解质的平衡,再将“干净”的血液送回体内。这个过程就像给血液做“大扫除”,帮助身体维持基本的生理秩序,缓解乏力、水肿、恶心、呼吸困难等尿毒症症状。
血液透析的关键设备主要有两类。一是透析器,它的外壳是塑料材质,内部装满了上万根空心纤维膜——这层膜是“过滤核心”,孔径小到能让废物和多余水分通过,却能拦住红细胞、白细胞等重要血细胞,避免血液成分流失。二是透析机,它相当于“操作平台”,能精准控制透析液的温度(接近人体体温,避免血液过冷过热)、流量(通常与血液流量匹配,保证过滤效率)和压力,同时实时监测血液的流速、温度和是否有气泡,确保治疗安全。
对于患者来说,接受血液透析前必须先建立“血管通路”——这是血液进出体外的“通道”,也是透析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目前常用的通路有三种:最推荐的是自体动静脉内瘘,通过手术将手臂上的动脉和静脉连接,让静脉变得粗而坚韧,方便穿刺且感染风险低,使用寿命可达数年甚至十几年;如果患者血管条件差,无法做自体内瘘,会选择人工血管内瘘,用医用材料搭建一条“人工血管”;紧急情况下(如急性肾衰竭或等待内瘘成熟时),会暂时使用中心静脉导管,通过颈部、胸部或腹股沟的大静脉插入,但长期使用容易引发感染或血栓,通常作为过渡选择。
血液透析的治疗过程也有固定规范。常规治疗每周需要3次,每次4小时左右,具体时间会根据患者的体重、尿量、废物蓄积量调整。治疗时,护士会用两根穿刺针分别刺入血管通路的动脉端和静脉端:动脉端的穿刺针负责将血液引向透析器,经过过滤后,静脉端的穿刺针再将血液送回体内。整个过程中患者通常是清醒的,可以看书、听音乐或休息,不会有明显疼痛感,可能仅在穿刺时感到轻微刺痛,类似平时打针。
很多患者担心:血液透析会有风险吗?确实存在一些常见的并发症,但大多可以通过规范操作和护理预防。比如治疗中可能出现“透析低血压”,表现为头晕、心慌、出冷汗,通常是因为透析时水分清除过快或患者血管弹性差,护士会及时调整透析速度或补充生理盐水;还有“肌肉痉挛”,多发生在透析后期,与低钙、低血压或水分清除过多有关,通过调整透析液成分、控制脱水量可缓解。长期来看,患者需要关注贫血、骨病等问题,这需要结合药物治疗和饮食管理,并非透析本身的“副作用”,而是肾病终末期的伴随问题。
最后要提醒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不是“终点”,而是“新的生活起点”。规范透析的患者,只要做好这三件事,依然能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一是遵医嘱规律透析,不要因为感觉“身体舒服”就随意减少次数或缩短时间,否则会导致废物蓄积,加重身体损伤;二是保护好血管通路,比如有内瘘的手臂不要提重物、不戴过紧的首饰、避免抽血或输液,每天检查内瘘是否有“震颤”(类似电流的震动感),一旦消失要及时就医;三是管理好饮食和水分,透析期间要控制饮水量(通常每天不超过前一天尿量+500毫升),避免吃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土豆)和高磷食物(如坚果、加工肉类),同时保证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鱼肉)的摄入,为身体提供营养支持。
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而言,血液透析或许是一段需要长期坚持的旅程,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透析设备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规范治疗,依然能正常工作、陪伴家人。如果你的病情已经需要考虑血液透析,不必过度焦虑,及时与肾内科医生和透析中心的护士沟通,提前了解流程、做好准备,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接下来的治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