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介入手术离不开护理?
血管内介入手术已经成为现代心脏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主要应用于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领域,具有创口小、康复快、精准度高的特征,然而,术者的专业水平对于介入手术来说固然重要,护理在其中却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一、术前护理:精准评估与周密准备
介入手术顺利实施的基础为充分、科学的术前准备,其中术前护理作为基础因素对介入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介入手术的精细性、高要求性对患者的生理、病史及心理均有要求。介入术前护理内容以常规的患者生命体征观察、体检为主,对于个体化差异,术前还应做风险评估、给予心理干预。
术前全面了解患者的有关病史、用药史及过敏史,并有针对性。当然对于介入的手术,如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或者肝肾功能不全的情况,这些情况会使术中难以止血并影响造影剂的代谢,要求护理人员及时联系医生进行术前药物调整以及术前检查。术前的检查资料(血液学、心电图及影像学资料),由护理人员进行整理复核,确保所有资料无误,为术前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其次,心理护理也不可偏废。哪怕伤口小,患者可能紧张焦虑。护理人员告知术前宣教,手术过程、术中感觉及手术风险,增强患者信心,提高配合性。
术前护理最后一点为手术器械及材料准备,包括穿刺点皮肤消毒准备、手术用器具材料核查、介入准备。详实的术前护理有利于确保减少手术发生率以及降低发生感染率,进而实现手术安全性。
二、术中护理:精密协作与安全保障
一方面,护理人员承担手术器械材料管理的任务。在介入手术中,导丝、导管、球囊、支架、造影剂等器械多种多样,操作精细,护士需按照术式要求的顺序分类、编号、传递,保障手术顺利完成及降低器械损耗。另外,造影剂及药剂的准备、稀释、称重、注入亦需护理人员精准把握,防止造成计量不准、影响手术进程等后果。
另一方面,术中护理参与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导管置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血压下降、心跳骤停、血管痉挛、穿刺点出血等意外情况,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症状的变化持续监测,及时发现意外情况,并汇报医生或参与抢救,直接影响着患者安全以及手术的成功实施。
此外,术中的协助也是连接手术操作的枢纽,如在血管穿刺术、插管术和支架植入术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协助,医师操作,在手术护士递器械、调节C型臂或者记录操作情况的作用下,手术操作配合使得医师有更好操作性,手术更为高效,时间缩短,减少并发症。
三、术后护理:监护管理与康复指导
介入手术的结束并不代表护理工作的结束,介入手术后仍需做好护理工作,做好介入手术的后期护理工作才能够确保介入手术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避免出现并发症,促进康复。
首先,做好术后穿刺部位及循环系统观察护理。穿刺部位出现出血、血肿或者动静脉瘘是介入手术较为普遍的并发症,护理人员通过对穿刺部位持续观察、压迫、包扎换药等方式,及时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其次,在术后护理中,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尿量状况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护士需要重点关注循环系统情况,及时发现,迅速向医生汇报,为医生作出正确决定提供帮助。
其次,承担患者术后的药物护理和康复宣教工作。患者通常在术后常规服药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心血管用药,护士遵照医嘱准确给药并注意用药反应,避免出血或药物不良反应,并且给患者宣教康复知识,包括术后卧位、适当的活动及运动、患者的饮食、日常生活习惯的改正,加快患者的日常生活恢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后,术后心理护理同样不可忽视。尽管介入手术并不产生较大的创伤性,但患者仍可能对心脏情况、是否复发抱有担心,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沟通、宣教及心理疏导,减少焦虑、提高自我照顾能力,利于远期的疗效以及心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四、结语
总之,患者介入手术需要全方位的护理,术前对介入手术的评估及术前的准备工作确保患者术前安全,术中护士的合作及患者术中的监护保证介入手术过程的正确顺利,术后对患者进行术后指导和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术中出血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便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护理工作决定着患者的介入手术顺利进行、手术成功,保证患者的安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