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颅脑损伤护理:从急救到康复的全程要点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创伤,可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打击等多种原因引起。正确的护理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以下将详细阐述从急救现场到康复阶段的全程护理要点。
一、急救阶段护理要点
(1)保持呼吸道通畅:在事故现场或急诊室,首要任务是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腔、鼻腔内的呕吐物、血块等异物,防止误吸。对于昏迷患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或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若患者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保证脑部氧气供应。
(2)病情观察与评估: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可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通过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三个方面进行评分,动态评估病情变化。同时,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血压过高或过低、心率异常及呼吸节律改变都可能提示病情严重。注意观察瞳孔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射。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常提示颅内病变加重,可能有脑疝形成,需及时处理。
(3)伤口处理:对于开放性颅脑损伤,应迅速用无菌纱布或干净布料覆盖伤口,避免进一步污染。若有活动性出血,可适当加压包扎止血,但要注意避免压迫脑组织。严禁随意将嵌入颅内的异物拔出,以免引起大出血。
二、住院治疗阶段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患者应安置在安静、整洁、光线适宜的病房,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保持病房温度在18-22℃,湿度在50%-60%,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环境。做好皮肤护理,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和肺部并发症。保持口腔清洁,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3次,预防口腔感染。
(2)颅内压监测与护理: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常需进行颅内压监测。护士要准确记录颅内压数值,正常颅内压为70-200mmH2O。当颅内压持续高于200mmH2O时,提示颅内压增高,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遵医嘱使用脱水药物,如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以降低颅内压。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量、电解质平衡等情况,防止出现不良反应。
(3)营养支持:颅脑损伤患者能量消耗大,应尽早给予营养支持。对于意识清醒、能自主进食的患者,鼓励其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新鲜蔬菜水果等。对于昏迷或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饲或胃肠造瘘等方式给予营养支持。鼻饲时要注意营养液的温度、速度和浓度,防止发生误吸和胃肠道并发症。
三、康复阶段护理要点
(1)功能锻炼指导: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训练。首先是肢体功能锻炼,包括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被动运动由护士或家属协助患者进行,活动四肢关节,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随着患者病情好转,鼓励其进行主动运动,如床上翻身、坐起、站立、行走等,逐步提高肢体运动能力。对于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从简单的发音、单词开始,逐渐过渡到句子和对话练习。可以通过与患者多交流、播放语音资料等方式进行训练。
(2)心理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常因身体功能障碍、外貌改变等原因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士和家属要多关心、安慰患者,鼓励其表达内心感受,给予心理支持。介绍成功康复的案例,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必要时,可请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和干预。
(3)生活护理与指导: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洗漱、穿衣、进食等。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戒烟限酒。对于出院后的患者,要做好康复指导和随访。告知患者和家属继续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康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从急救现场到康复阶段,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护士和家属要密切配合,全面掌握护理要点,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