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警惕!麻醉苏醒期这些“小细节”关乎生命安全

2025-10-22 11:03:41 马山县人民医院 韦冬宁

  在医疗领域,手术是治疗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而麻醉则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保障,当手术接近尾声,患者进入麻醉苏醒期,这个阶段看似平静,实则暗藏诸多关乎生命安全的“小细节”,若稍有疏忽,便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了解这些关键要点,对患者、家属和医疗工作者都至关重要。

  一、麻醉苏醒期:身体机能的“重启”阶段

  核心定义:麻醉苏醒期是患者术后从麻醉状态逐步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的过程,此时麻醉药物逐渐代谢排出,身体机能开始“重启”。

  特殊状态:受药物残留和手术创伤双重影响,患者在此阶段处于生理功能脆弱期,易出现各类并发症。

  差异特点:不同麻醉方式苏醒表现不同,全身麻醉易出现呼吸抑制、意识恢复延迟;局部麻醉可能伴随穿刺部位疼痛、感觉异常。

  二、呼吸管理:生命的第一保障

  风险根源:麻醉药物抑制呼吸中枢,改变呼吸频率和深度,同时导致咽喉肌肉松弛,易引发舌后坠、分泌物堵塞气道。

  危害后果:气道不畅会造成缺氧,严重时可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监测措施:医护人员通过监护仪持续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每5-10分钟查看胸廓起伏,定期听诊肺部呼吸音,实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必要时辅助患者有效咳嗽排痰。

  应急处理:发现舌后坠立即托举下颌,分泌物堵塞及时吸痰;高危患者预防性使用口咽通气道,严重梗阻时紧急行气管插管。

  家属注意:若发现患者呼吸频率异常(>30次/分或<10次/分)、呼吸费力、口唇发紫或鼾声变大等情况,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三、循环系统监测:维持生命的“动力泵”稳定

  影响因素:手术创伤激活机体应激反应,释放血管活性物质;麻醉药物残留抑制心血管调节功能;术后疼痛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再加上术中失血、体液丢失导致血容量变化,共同造成循环系统波动。

  血压风险:血压过高增加创口出血风险,过低则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血液灌注。

  心率问题:心率过快加重心肌耗氧,对心脏病患者易诱发心绞痛;心率过慢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发头晕、黑聣,严重时可致晕厥。

  干预手段:医护人员通过调整补液速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维持循环稳定。

  患者反馈:出现心慌、头晕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

  四、体温调节:不容忽视的“低温危机”

  低温成因:术中长时间躯体暴露、大量输注常温液体及麻醉药物对体温中枢的抑制作用。

  危害表现:引发寒战、增加机体耗氧量,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心律失常并延长苏醒时间。

  复温措施:医护人员采用加温毯、输注温热液体等专业保暖手段帮助患者复温。

  配合要点:患者及家属需避免不必要的身体暴露,配合做好保暖工作。

  五、疼痛管理:缓解痛苦,促进康复

  疼痛机制:麻醉药物作用消退后,手术创口的疼痛信号逐渐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

  不良影响:疼痛不仅带来身心痛苦,还会引发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应激反应,阻碍康复进程。

  干预方式:采用药物镇痛(镇痛药、镇痛泵)与非药物镇痛(冷敷、心理疏导)相结合的综合方案。

  沟通要点:患者应如实告知疼痛程度和性质,便于医护人员调整镇痛方案,切勿强忍疼痛。

  六、意识状态观察:大脑功能的“晴雨表”

  观察意义:意识状态是评估大脑功能恢复的核心指标,直接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延迟原因:可能与麻醉药物残留、脑血管意外、电解质紊乱等因素相关。

  评估方法:医护人员通过语言交流、指令动作执行等方式判断意识恢复程度。

  异常处理:对长时间未清醒或出现意识模糊、烦躁不安的患者,需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

  家属协助:陪伴时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七、结束语

  麻醉苏醒期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患者生命安全与康复质量,医疗团队需对呼吸、循环、体温、疼痛、意识等方面实施精准监测和干预,患者和家属也应积极配合、提高警惕,唯有各方共同关注,才能确保患者平稳度过苏醒期,为后续康复奠定坚实基础。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务必立即与医护人员沟通,及时采取措施守护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