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术后恢复记忆慢是脑子“坏了”吗?神经科医生这样解释

2025-10-22 11:20:15 象州县人民医院 覃旺友

  “手术前明明记得很清楚的事,术后怎么转头就忘了?”“刚跟护士问完用药时间,转身就想不起来了”……不少人在手术后会出现记忆变慢、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甚至担心自己的脑子“出了问题”,这种术后记忆波动究竟是怎么回事?是否意味着大脑功能受损?神经科医生从生理机制和临床经验出发,给出了科学解释。

  一、术后恢复记忆慢多是“暂时性功能调整”,而非脑子“坏了”

  神经科医生强调,术后短期记忆下降大多属于暂时性神经功能适应过程,并非大脑结构损伤或“脑子坏了”。人体在手术创伤、麻醉作用下,神经系统会进入“应激调整期”,就像电脑运行复杂程序后需要短暂缓冲,此时记忆相关的神经通路活跃度暂时降低,便会出现记东西变慢、容易忘事的表现。

  从临床数据来看,约60%的手术患者会在术后1-2周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记忆波动,其中以“工作记忆”受影响最明显——比如记不住新的电话号码、忘记刚交代的注意事项,但对术前长期形成的记忆(如家人名字、生活技能)通常不受影响。

  二、这3个因素是术后恢复记忆慢的主要“推手”

  1.麻醉药物的“短期影响”

  全麻手术中使用的镇静、镇痛药物,会暂时抑制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而大脑皮层正是负责记忆编码、储存的核心区域,虽然手术结束后大部分麻醉药物会通过肝脏、肾脏代谢排出,但少数药物成分可能在脑组织中残留1-3天,导致术后早期出现“记忆提取延迟”——比如想回忆某件事时,需要比平时多花几秒甚至十几秒才能想起来,并非真的“遗忘”。

  不过,这种影响是可逆的,神经科医生解释,麻醉药物不会破坏大脑神经元或记忆通路,就像给大脑“暂时降频”,药效过后,神经元活性会逐步回升,记忆功能也会随之恢复。

  2.身体创伤的“应激反应”

  手术本身属于一种“创伤刺激”,身体会启动应激机制,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来应对。这些激素虽能帮助身体抵抗创伤,但过量时会抑制海马体的功能——海马体是大脑中负责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关键结构,当海马体活性被抑制,新的记忆就难以“扎根”,便会出现“记不住新信息”的情况。

  比如术后患者可能反复询问“我的伤口什么时候拆线”,并非不认真听,而是新信息无法有效转化为长期记忆。随着伤口愈合,身体应激状态缓解,激素水平恢复正常,海马体功能也会逐步回归正轨。

  3.术后睡眠、营养的“双重不足”

  术后疼痛、监护仪器噪音、频繁换药等因素,会导致患者睡眠质量大幅下降,而睡眠正是记忆“巩固”的重要环节——人在深度睡眠时,大脑会将白天编码的记忆信息进行整理、储存。若术后长期处于“碎片化睡眠”状态,记忆的“储存环节”会出现漏洞,自然会觉得记东西变慢。同时,术后早期患者可能因食欲差、消化功能弱导致蛋白质、维生素B族摄入不足,而蛋白质是构成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负责传递记忆信号)的重要原料,维生素B族则参与神经能量代谢。当这些营养素缺乏时,神经信号传递效率会降低,进一步加重记忆迟缓的表现。

  三、做好这4点帮助术后记忆“加速恢复”

  1.给大脑“轻量训练”不急于求成

  术后1周可开始简单的记忆训练,比如每天花5分钟记3个简单的词语(如“苹果、蓝天、医生”),第二天回忆;或用便签记录重要事项(如服药时间、复查日期),既能减少记忆负担,又能通过“视觉提示+主动回忆”激活记忆通路,注意避免强迫自己记复杂信息,以免增加大脑压力。

  2.改善睡眠质量为记忆“保驾护航”

  尽量创造安静的睡眠环境,比如使用耳塞、调暗病房灯光;若术后疼痛影响睡眠,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温和的镇痛药物;白天可适当活动(如在病房散步10-15分钟),帮助调节睡眠节律,让夜间能进入深度睡眠,为记忆巩固创造条件。

  总之,术后记忆慢并非“脑子坏了”,而是身体应对手术创伤的正常调整过程。只要做好科学护理、耐心等待恢复,多数人的记忆功能都会逐步回归正常,如果对此有疑虑,及时咨询神经科医生,获取专业指导,比盲目焦虑更有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