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别再用零食罐装药!预防小儿误食的4个“居家安全守则”

2025-10-24 09:37:12 武汉儿童医院西院急诊科 鄢雨钗

  “孩子把糖果罐里的‘糖豆’咽下去后,脸色瞬间发白,我吓得抱着他往医院冲,到了才发现罐里装的是降压药。”这是儿科急诊室里常见的惊险场景。“零食罐装药品”也是高危诱因之一。3岁以下儿童对“容器与内容物”的认知仅停留在“好看的罐子装好吃的”,鲜艳的零食罐、甜甜的药片外表,很容易让孩子误将药品当作食物。对家长而言,无需恐慌,掌握4个“居家安全守则”,就能为孩子筑起一道“防误食”的安全屏障。

  一、守则一:药品存储“三不两专”,避开孩子认知陷阱

  药品存放是预防误食的第一道防线,核心是打破孩子“好看容器=可食用”的固有认知,同时隔绝其接触机会。

  坚守“三不原则”:不混用容器,不随意摆放,不隐瞒用途。落实“两专要求”:专用收纳柜配儿童锁,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药品。

  二、守则二:化学品管理“分区隔离”,远离食品与玩具

  除了药品,家中的清洁剂、消毒剂、化妆品等化学品,也是儿童误食的“重灾区”。这类物品的管理核心是“分区隔离”,与食品、玩具彻底划清界限。

  厨房重保:清洁剂锁柜存放,离食材1米,紧盖归位。卫生间高危:洗护品壁柜隔离,消毒液不分装。卧室客厅细节:化妆品上锁或高放,驱蚊液用后收好。

  三、守则三:环境排查“地毯式”,清除隐形安全隐患

  很多家长容易忽略家中的“隐形隐患”——那些看似无害,却可能被孩子误食的物品。定期进行“地毯式”环境排查,才能及时消除风险。

  排查重点集中在三类物品:一是“小颗粒物品”,如纽扣电池、硬币、坚果、磁力珠、乐高小零件等,这类物品直径多在1-3厘米,恰好能放入孩子口中、鼻腔,引发窒息风险,需放在密封盒中,收纳在孩子无法打开的柜子里;二是“有毒植物”,绿萝、滴水观音、百合等植物的茎叶或汁液含有毒性,孩子误咬后可能出现呕吐、腹泻,需将盆栽放在高处,或更换为多肉、波士顿蕨等无毒性植物;三是“过期物品”,过期的药品、保健品、化妆品不仅失效,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清理时需将药片从铝塑板中取出,混入有害垃圾后密封丢弃,避免孩子翻找垃圾桶时误食。

  四、守则四:应急处理“黄金3步”,抓住救命关键时间

  即便做好预防,家长也需掌握误食后的应急处理方法,抓住“黄金急救时间”,避免因慌乱做出错误操作。

  第一步是“快速判断”:立即确认孩子误食的物品、大致剂量和时间,若孩子手中留有剩余物品或包装,需一并带上;若孩子已出现昏迷、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切勿试图催吐,应立即拨打120,同时保持孩子侧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

  第二步是“科学催吐”:仅适用于孩子意识清醒、无抽搐、无呼吸困难,且误食的不是强酸、强碱(如消毒液、洁厕灵)、尖锐物品(如纽扣电池)的情况。催吐方法为:用手指或筷子轻压孩子舌根部,刺激咽喉引发呕吐,同时让孩子饮用适量温水,帮助稀释胃内物品,但不要过量饮水,以免呕吐时呛咳;若误食汽油、煤油等挥发性液体,催吐可能导致液体吸入肺部引发肺炎,这类情况严禁催吐,需立即送医。

  第三步是“及时送医”:无论孩子是否出现不适,误食药品、化学品后都建议送医检查。就医时需向医生准确提供:孩子年龄、体重、误食物品名称(带包装最佳)、误食时间、剂量,以及是否已采取催吐措施,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快速制定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减少伤害。

  孩子的安全防护,从来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融入日常的细致习惯。从今天起,换掉家中用零食罐装的药品,整理好抽屉里的化学品,多一次环境排查,多一分应急准备,就能让孩子在更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对家长而言,最安心的事,莫过于看着孩子自由探索世界时,我们早已为这份探索,筑起了看不见的安全屏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