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吃降压药会成瘾?关于糖尿病、高血压用药的5个谣言,别再信了

2025-10-27 08:46:53 新疆昌吉市绿洲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夏红

  在慢性病管理中,糖尿病、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两类疾病,但病人对药物的认识往往容易被误导。从“吃降压药会成瘾”的恐惧,到“血糖正常就停药”的侥幸,这些错误观点不仅严重降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还会延误病情,诱发心脑血管病变、肾病等严重并发症。今天,我们就来针对5种常见的用药谣言,从医学角度出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

  谣言一:吃降压药会成瘾一旦开始就停不了

  “刚发现血压高,医生就让我吃药,听说吃了就停不了、会成瘾,我不敢吃!”这是很多高血压患者初次用药时的顾虑。事实上,高血压(尤其是原发性高血压)是“无法根治但可有效控制”的慢性病,其核心问题是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自我调节机制异常、血管弹性下降、外周阻力增加,停药后血压反弹是疾病本身的特点,而非药物“成瘾”。这就像近视眼需要长期戴眼镜矫正视力一样,降压药是控制血压的“工具”而非“成瘾性药物”。临床中,部分轻度高血压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规律运动),可逐步减少药量甚至停药,这也直接证明了降压药无成瘾性。

  谣言二:血糖不高时降糖药就可以停

  不少糖尿病患者认为“吃药后血糖正常了,就不用再吃了”,私自停药后往往出现血糖骤升,甚至引发酮症酸中毒等危急情况。问题的关键在于,患者混淆了“药物控制下的血糖正常”与“自身胰岛功能恢复后的血糖正常”这一概念。无论是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其作用都是补充自身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改善胰岛素抵抗,帮助血糖维持在安全范围。但糖尿病患者的自身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是长期存在的病理状态,并非药物能彻底逆转。一旦停药,机体失去“外援”,原本被压制的血糖会立刻反弹,甚至出现“反跳性高血糖”,反而加重胰岛负担,加速病情进展。

  谣言三:“天然药”没有副作用比西药更安全

  “苦瓜素降糖、芹菜籽降压,纯天然无副作用”——这类宣传在药房、网络、小视频等社交平台很常见,不少患者因此停用医生开具的西药,结果导致病情失控。但所谓“天然药”,大多未经过严谨的临床试验验证,既缺乏明确的疗效数据,也没有长期服用的安全性报告,其成分复杂性反而可能带来风险。

  以苦瓜为例,其含有的“苦瓜皂苷”虽在实验室研究中显示出一定降糖潜力,但通过食用苦瓜或相关产品摄入的剂量,远达不到临床治疗所需要的效果,且成分不纯可能引发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芹菜籽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影响血压,而过量食用或与降压药同服,可能导致血压过低,引发头晕、晕厥等危险。

  谣言四:血压/血糖控制正常后就可以减少药量

  “吃了半年降压药,血压稳定在120/80mmHg,能不能减一半药量?既省钱又能减少副作用。”这种想法看似合理,实则存在极大风险。患者看到的“血压/血糖正常了”,其实是药物在体内维持稳定浓度时,与机体达成的“平衡状态”,并非疾病本身痊愈。

  若需调整药量,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动态血压/血糖监测结果、生活方式变化(如饮食、运动、心理状态、环境等因素变化),逐步微调药量,确保调整期间血压/血糖不出现大幅波动。自行减量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血压/血糖反弹,反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谣言五:长期吃降压药/降糖药会伤肝伤肾

  “隔壁邻居吃了10年降压药,最后肾坏了,我不敢长期吃药!”“药物伤肝肾”的担忧,也是让很多患者拒绝长期服药治疗的原因。但事实是,规范用药导致的肝肾损伤,远远小于“不服药引发的并发症损伤”。并且这些并发症是不可逆的,后期患者及家属后悔莫及。

  临床中,医生选择降压药、降糖药时,会优先考虑安全性,例如,对于肝功能异常患者,医师会选择经肾脏代谢的药物。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则选择对肾脏影响小的药物。同时,医生会要求患者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如转氨酶)、肾功能(如肌酐),一旦发现异常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大限度降低药物对肝肾的潜在影响。

  糖尿病与高血压的治疗核心是“长期规范管理”,合理用药是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面对各种用药传言,患者最安全的做法是“信任医生、遵从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主动向医生反馈用药后的感受及指标变化,切勿因谣言擅自停药、减量或更换药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护自身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