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手术前麻醉医生为什么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脏病史、用药情况甚至家族病史?
在做心脏外科手术之前,病人经常会碰到麻醉医生,手里拿着一份病例单追问:过去除心脏病以外,还有没有别的疾病?目前服用的降压药、降糖药,具体叫什么名称?家族成员是否有过麻醉过敏史,或者有严重的心脏病病史?很多人都在想,为什么麻醉医生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去研究这种细节?事实上,这几个“琐碎”的问题,关系到麻醉的安全性,关系到手术的成功与否,是给病人“量身定制”麻醉计划的重要先决条件。
一、了解心脏病史:精准评估麻醉耐受度,避开“高危雷区”
心脏病患者的病变各不相同,有的轻度瓣膜返流,有的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还有一些曾经接受过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这些都是病人对麻醉能否耐受的直接因素。举个例子,心梗的病人,他们的心肌细胞会有坏死的地方,如果在麻醉过程中,他们的血压有很大的变化,可能导致再次心梗;先天性心脏病有心内分流,全身麻醉药可引起血液动力学的变化,造成低氧或器官缺血。
麻醉医生仔细梳理病历,从而为每一个患者量身定制麻醉计划:通过询问患者发病时间、治疗过程、目前的症状(比如有没有胸闷、气短),通过实验室检查,心脏超声、冠脉造影等检查结果,来判断患者的心脏在麻醉状态和手术应激状态下,能否维持正常的供血。据此,我们可针对患者病情,选用对心脏损伤最轻的麻醉药物,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提前备好急救药物以及主动脉球囊反搏泵等紧急医疗设备,预防出现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等并发症。
二、核对用药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防止“隐形风险”
心脏病患者大多需要长期口服降压药、抗凝药、抗心律失常药等,这些药与麻醉之间有一定的相互作用。例如,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例如华法林,但未按医嘱停药,则存在穿刺或手术过程中大量出血的风险;再比如在使用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的同时,若同时使用正性肌力作用的药,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和血压不稳。
麻醉医生逐一检查每种药,排除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的“药物冲突”,以及在低钾血症时使用肌松药可延长呼吸抑制的时间;与降糖药合用可增加低血糖风险,术前用药或术中血糖监测是必要的。除此之外,部分患者还会自行服用鱼油、银杏叶等抗凝保健品,同时要注意及时停用药物,避免术中出现出血不止的风险。
三、询问家族病史:预判遗传相关风险,做好“提前防御”
家族史表面上看起来和病人的身体状况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却是一种潜在的基因危险。比如过敏体质,家族中有严重过敏体质的成员,患者发生过敏的可能性比常人要高。如果一个家庭成员曾经在麻醉中出现“恶性高热”,那么病人发生这种并发症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当麻醉医师知道这一情况后,就不会给病人使用琥珀酰胆碱等引发恶性高热的药物,同时也会备上特殊的抢救药(例如:丹曲林)。
四、背后的核心逻辑:麻醉不是“打一针睡过去”,而是全程生命守护
很多人都认为,麻醉就是让病人睡着,但在麻醉的过程中,病人的呼吸、循环和代谢,都要靠麻醉医生来管理。心脏病人的心脏本来就很脆弱,再加上手术中的创伤、出血等打击,更是加重了心脏的负荷。所以,麻醉医生们的“追问”,其实都是在构筑一道“个性化的安全防线”。
只有综合考虑到所有的细节,才能在麻醉诱导、维持、苏醒等各个环节,精确控制各环节的生理指标,使其处于“平稳状态”,为术者提供更好的操作环境,为病人的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每一次“追问”,都是对生命的敬畏
心脏外科的麻醉危险性比一般的外科手术要大得多,所以,“刨根问底”的做法,就是为了减少风险。对病人来说,手术前要将自己的病史、用药、家庭状况等全部告知,不能有任何隐瞒或欺骗——这并非“隐私负担”,反而是麻醉医师为保命而做的“重要依据”。要知道,一台成功的手术,除了术者高超的技巧之外,还需要麻醉医师“全程护航”,从细节上进行考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