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下肢发凉麻木?当心动脉供血不足!

2025-10-31 11:09:55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微创介入科 韦海燕

  气温下降或长时间静止时,不少人会感到下肢发凉、麻木无力,夜间还容易出现抽筋情况,这类表现常被当作“老寒腿”或“正常衰老”,背后潜藏的健康警示却容易被忽略。下肢的发凉与麻木,或许正指向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的问题,对此若未及时关注,轻则干扰日常活动,重则演变为严重血管病症,甚至对生命构成威胁。了解这类病症并及时识别早期信号,正是维护血管健康、守护行动力的关键。

  一、下肢发凉麻木是血管发出的求救信号

  1.下肢发凉不一定是冷,是血流不足在作怪  下肢动脉血流减弱时,腿脚最先出现的便是冰凉感,与气温无关联的“发凉”多出现于静止状态,夜晚或久坐后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凉意并非源于外界温度降低,而是血液难以充分输送至肢体末端,进而造成皮肤温度回落。用手触摸小腿与脚趾,往往能察觉明显的温度偏低。不少人会将其误判为“寒气重”或“体质虚”,实际是动脉血管内部产生狭窄、血流遭遇阻碍,使得组织获取的营养与氧气供应减少,最终让下肢长期处于“低温”状态。

  2.麻木、刺痛、抽筋,都是神经“断电”的表现  血液供应不足会干扰神经功能,腿部远端神经对缺血敏感度高,缺血程度较轻时神经传导速度放缓,人会感到腿脚麻木沉重,甚至有“不属于自己”的感觉,供血进一步减少时可能出现刺痛感,有时还会像电击般阵阵发作。夜间抽筋也是多发表现,尤其在睡眠或起夜时突然出现,神经无法正常调控肌肉运动,腿部肌群便易在缺氧状态下发生痉挛,运动后恢复迟缓、行走片刻就腿酸无力,也多和供血不足相关。

  3.不是年纪大才会有,年轻人也可能“中招”  过去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却让这类问题向年轻人扩散,长期久坐、过度依赖外卖、缺乏锻炼、饮食油腻,叠加熬夜、抽烟与高压力,都可能促使动脉硬化过早出现。部分年轻人本身存在高血脂或家族心血管病史,更易发生早发型血管狭窄。不少人对腿脚发凉麻木不以为意,直至出现间歇性跛行或血管堵塞,才察觉问题的严重性,年轻血管的沉默“危机”正在悄然蔓延。

  二、动脉供血不足是怎么发生的?

  1.动脉粥样硬化是罪魁祸首  引发下肢供血不足的最主要诱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渐进性血管病变,脂质、胆固醇等物质会在动脉内壁堆积,逐步形成粥样斑块。这类斑块会使血管腔狭窄,还会诱发局部炎症,导致血管壁丧失弹性、变得僵硬脆弱。下肢动脉因管径较细且远离心脏、血流动力不足,斑块在此更易堆积,若斑块发生破裂或血管彻底堵塞,组织会因严重缺血坏死,极端情况下还需截肢。

  2.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是“幕后推手”  三高人群患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的风险明显升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加深,斑块更易沉积。高血脂会增加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加速动脉硬化进程,高血压会加重血管壁负担,促进病变发展。这类因素往往同时存在,共同作用让血管“雪上加霜”,导致血液供应日益减少。

  3.吸烟、久坐、饮食不当是日常杀手  除了慢性病,部分看似普通的生活习惯同样具有危害性,吸烟既损伤血管内皮,又导致血液黏稠度上升、形成血栓,是动脉硬化的关键诱因。长期久坐不动时腿部肌肉缺乏收缩运动,静脉回流受阻时动脉灌注亦受干扰。饮食里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糖食物会推高血脂水平,进一步促进动脉病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是下肢供血不足背后最易被忽视的原因。

  三、结语

  腿脚出现发凉、麻木的情况并非无关紧要的小问题,更不能轻易轻视,往往是血管向身体发出的无声预警,也是动脉供血不足的早期信号。从年轻时便开始关注血管健康,主动远离高危习惯并积极控制三高指标,是预防动脉性疾病的核心路径。腿部感觉异常反复出现或持续加剧时应及时就医,通过血管超声、CTA等常用检查手段明确病因、早做干预,用心保护好双腿,就是守住未来的行动力与生活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