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ICU不是“终点站”!重症护理正在做这3件关键事

2025-10-31 11:30:08 三台县人民医院 刘国华

  提起ICU(重症监护室),许多人会联想到“最后一站”“生死门”这样的沉重标签。但现实场景中,ICU的本质截然不同——它是危重患者最艰难时期的专业护航中心。这里没有放弃,而是凝聚着24小时不间断地精准守护。重症护理团队专注于三件关键事:稳定生命体征的设备支持、尽早启动的康复训练、全程贯穿的舒适关怀。

  一、维持核心生理功能

  支持“呼吸”这台发动机:当患者自主呼吸极其困难或无法进行时,呼吸机不是简单地强制灌气。它能根据患者残存的微弱呼吸,提供同步、精确的压力与流量支持。这就像为疲惫的呼吸肌肉提供了一个智能化的“助力平台”,既保证必要的氧气供应,也尽可能让肺部得到休息和恢复的机会。护士需要持续观察患者呼吸状况和仪器参数,精细调整设置,确保支持恰到好处。

  稳定“循环”这个动力系统:血压急剧下降,心跳紊乱是极其危险的信号。除了精准使用药物外,护理人员会在医生指导下放置特殊的测压导管,从而实时、连续地监测血压的每一次细微变化。这种即时反馈,让治疗调整更为精准有效,如同拥有了血压的“实时导航”。

  代替“肾脏”进行净化工作:当患者肾脏无法正常工作时,体内积累的毒素和多余水分可能危及生命。此时,ICU会启用一台名为CRRT(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的特殊设备。它像人工肾脏一样,通过连接患者血管的管路,24小时不间断地缓慢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和水分。护士需要全程紧盯设备参数,及时调整抗凝药物剂量防止管路堵塞,并密切跟踪血液化验结果,确保患者体内的电解质始终处于安全范围,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新的风险。

  守护“大脑”这个指挥中枢:对于颅脑损伤或深度昏迷的患者,及时了解大脑状态至关重要。护理人员依靠细致的神经系统评估和特定的监测装置,捕捉任何细微的异常信号,为医生判断病情和调整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二、启动早期康复干预

  “动起来”成为重要治疗:即便患者仍需呼吸机辅助呼吸,或依赖药物维持血压,只要情况允许,重症康复团队就会在重症护士的严密监护下介入。活动形式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可能是在床上轻柔地活动四肢关节,可能是小心地帮助患者坐于床沿,也可能是借助专业的设备尝试床边站立甚至短距离行走。每一步都需评估患者耐受度。

  团队协作是关键保障:重症康复的成功离不开护士、医生、呼吸治疗师、康复师的无缝协作。护士确保各种治疗管路安全稳固,实时监测患者活动中的生命体征变化;呼吸治疗师根据需要调整呼吸机参数以适应活动需求;康复师则指导安全、有效的动作方式。所有人目标一致,那就是在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患者因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问题,保存功能,为离开ICU后回归生活做好准备。

  三、减轻痛苦与传递关怀

  精准识别并缓解痛苦:疼痛和焦虑是危重患者常见的折磨,绝不能被忽视。护理人员运用科学的评估工具和方法,细致判断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情绪状态。在治疗上,提倡“多模式舒适化管理”,即合理组合使用不同机制的镇痛/镇静药物,并结合非药物手段。核心目标是让患者感觉舒适、安全,而非过度沉睡。

  精细化镇静管理:对于需要镇静的患者,目标并非使其“昏睡”,而是维持“可唤醒的轻中度镇静”状态。这意味着患者在大部分时间保持平静休息,但能够在呼唤下做出简单回应。这要求护士持续评估,精细调整药物剂量,在“保证治疗耐受性”和“防止过度镇静导致恢复延迟或神志混乱”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搭建沟通的桥梁:对于清醒但无法言语的患者,护理人员是至关重要的“沟通者”。他们熟练运用沟通工具,耐心引导患者通过眨眼、点头、指认图片等方式表达基本需求。

  总之,ICU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危急时刻的专业支持站。通过稳定生命体征的精密设备支持、对抗长期卧床的早期康复介入,以及减轻身心痛苦的细致关怀,重症护理团队用科学的行动打破“绝望之地”的误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