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扭伤后先冷敷还是热敷?

2025-10-31 11:30:59 仪陇县人民医院 涂智恒

  生活中,许多人在运动、走路或下楼梯时不慎扭伤脚踝、手腕等部位。扭伤后第一反应往往是“要不要热敷一下?”但其实,错误的处理方式可能让伤势加重。正确的处理时机与方法,直接影响康复速度。本文将从冷敷与热敷的原理、适用阶段、操作方法等方面,为你详细讲解“扭伤后到底该先冷敷还是热敷”。

  一、扭伤的基本原理

  1.什么是扭伤

  扭伤是指关节在运动中突然受到外力作用,导致韧带或关节囊被拉伸甚至部分撕裂。常见部位包括脚踝、膝关节、手腕等。扭伤后通常会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有时还伴随皮下淤血。

  2.扭伤后的身体反应

  在受伤的前几小时内,血管会迅速扩张、渗出液体,造成局部肿胀和疼痛,这是一种“急性炎症反应”。此时如果贸然热敷,会加快血液循环,让渗出液更多、肿得更厉害。

  3.扭伤分级

  根据损伤程度,扭伤可分为三级:

  一级扭伤:韧带轻度拉伤,无明显撕裂;

  二级扭伤:部分韧带断裂,肿胀明显,活动受限;

  三级扭伤:韧带完全断裂,需要专业治疗甚至手术。

  不同程度的扭伤,处理方式略有差别,但“先冷敷后热敷”是大多数情况下的黄金法则。

  二、冷敷的作用与方法

  1.冷敷的原理

  冷敷能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血液流动,从而抑制肿胀、减轻疼痛、降低炎症反应。低温可以减缓细胞代谢速度,减少组织液渗出和炎性介质释放,从而有效控制疼痛扩散。它的目标是“控肿止痛”,主要适用于受伤后24至48小时内的急性期。在此阶段,冷敷能限制出血范围,为后续恢复创造稳定的环境。

  2.冷敷的正确做法

  材料选择:可以使用冰袋、冷毛巾、冰冻的矿泉水瓶等,也可以将冰块装入塑料袋后再包裹毛巾使用,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造成冻伤。

  敷用时间:每次15-20分钟,一天4-6次为宜。间隔时间保持在1小时左右,让皮肤温度恢复再进行下一次冷敷。

  注意事项:不要让冰袋直接接触皮肤,可用毛巾包裹,防止冻伤。冷敷时应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变化,如出现苍白或麻木应立即停止。

  如果在冷敷后仍有剧烈疼痛或肿胀加重,应及时就医,排除骨折或严重韧带损伤。不要自行揉搓受伤部位,以免加重出血。

  3.冷敷的误区

  不少人以为“越冷越好”“敷久点更有效”,其实这是错误的。过低的温度或过长的时间都会导致皮肤血管持续收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出现冻伤。有人还会误用冰直接贴敷,造成皮肤损伤或水疱。过度冷敷反而会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延迟恢复,甚至引起二次损伤。因此应适度、间歇性冷敷,每次时间控制得当,效果更佳。

  三、热敷的作用与时机

  1.热敷的原理

  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炎症消退后的组织修复。温度升高能使血管扩张,增加氧气和营养供应,促进代谢产物排出。它能放松肌肉、加速代谢、改善僵硬感,减轻酸痛与紧绷。适合受伤48小时后、肿胀明显消退的恢复期使用,有助于软组织功能的逐步恢复。

  2.热敷的正确方法

  材料选择:热毛巾、热水袋、电热敷袋等,也可用可控温热敷贴,方便安全。

  温度控制:40-45℃为宜,避免烫伤,过高温度会刺激皮肤。

  敷用时间:每次20分钟左右,每天2-3次,可在休息或睡前进行。

  热敷时若感觉疼痛、灼热或肿胀反复,应立即停止,并检查皮肤是否有异常红斑或灼伤。

  3.热敷的禁忌

  在扭伤早期仍有肿胀、出血、皮下瘀斑时,不可热敷,否则会扩大炎症范围,使渗出液增加。热敷过早会导致局部出血量增多,延缓组织愈合。只有在红肿消退、皮下出血基本吸收后,热敷才能帮助康复,用于促进血液循环与组织再生。

  四、结语

  扭伤后到底是冷敷还是热敷?答案是——先冷敷,后热敷。急性期(24-48小时内)应当冷敷,减少肿胀与疼痛;等到炎症缓解后再热敷,促进修复。记住“先控肿、后恢复”的原则,既能缓解疼痛,也能加快康复。若伤势严重或疼痛持续不减,务必就医,让专业医生判断韧带是否受损或是否需要固定与理疗。科学处理小扭伤,是每个人生活中的“急救常识”。掌握好冷敷与热敷的时机,你就能更安全、更快地恢复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