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如何正确护理?饮食、固定与康复指南
骨折,这一意外创伤给患者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剧痛,还伴随着行动受限等诸多不便。正确的护理对于骨折的愈合和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一、饮食指南
1.骨折初期(1-2周)
骨折后的初期,受伤部位往往会出现肿胀、疼痛,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此时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例如小米粥、蔬菜汤等。这是因为清淡饮食有助于减轻身体的消化负担,避免因过度摄入油腻食物而引起胃肠道不适。同时,要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这对于维持身体的新陈代谢和促进消肿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在这个阶段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柠檬等,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蛋白的合成,而胶原蛋白是骨骼和软组织修复的重要原料。
2.骨折中期(2-4周)
随着时间的推移,骨折部位开始初步愈合。此时应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像瘦肉、鱼类、豆类等都是很好的选择。蛋白质是身体细胞修复和再生的基础物质,充足的蛋白质供应能够为骨折愈合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同时,也不能忽视钙的补充,牛奶、豆制品、虾皮等富含钙的食物可以适当多吃。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增加钙的摄入有助于提高骨密度,促进骨折部位骨质的修复。
3.骨折后期(4周以后)
到了骨折后期,骨折处基本处于愈合的巩固阶段。除了继续保证蛋白质和钙的摄入外,还应注重营养的全面性。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动物肝脏等,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的吸收。此外,适当摄入一些富含铁、锌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海鲜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整体健康水平。但也要注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健康的体重,因为过度肥胖会增加骨折部位的负担,不利于康复。
二、固定护理
1.外固定护理
如果患者采用的是石膏、夹板等外固定方式,首先要注意固定的松紧度。固定过松起不到固定的效果,骨折部位容易发生移位;而固定过紧则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肿胀、麻木甚至缺血坏死。家属或患者自己要经常检查固定部位的皮肤情况,观察是否有红肿、压痛、水疱等异常现象。如果发现皮肤有破损,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2.内固定护理
对于进行了内固定手术(如钢板、螺钉等)的患者,术后要注意伤口的护理。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是否有渗血、渗液、红肿等感染迹象。在伤口未完全愈合之前,避免大幅度活动骨折部位,防止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一般来说,内固定术后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息和康复,患者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过早负重或进行剧烈运动。
三、康复指南
1.早期康复(1-2周)
骨折后的早期,虽然骨折部位需要固定,但并非完全不能活动。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进行一些邻近关节的活动,如上肢骨折可以活动手指、手腕关节,下肢骨折可以活动脚趾、踝关节等。这些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活动的幅度要小,以不引起骨折部位疼痛为原则。例如,手指的屈伸活动可以每次进行10-15下,每天进行3-4次。
2.中期康复(3-6周)
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改善,可以逐渐增加康复锻炼的强度。如果是上肢骨折,可以进行小范围的肩关节、肘关节活动;下肢骨折可以尝试在不负重的情况下进行膝关节、髋关节的屈伸活动。这个阶段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器具,如握力器、足踝训练器等进行锻炼。以握力器锻炼为例,开始时可以每天进行3-4组,每组10-15次,然后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组数和次数。
3.后期康复(6周以后)
到了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康复的重点是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的力量。对于上肢骨折患者,可以进行提物、举哑铃等力量训练;下肢骨折患者则可以逐渐增加负重行走的距离和时间。但是,在进行这些康复训练时,一定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或突然增加运动量。如果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疼痛、肿胀加重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及时就医。
骨折后的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只有正确地进行护理,才能确保骨折顺利愈合,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