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常见溶栓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临床选择

2025-11-07 09:29:53 成都市郫都区第二人民医院 张国柯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是心血管内科的危重急症,患者若不能及时再通血管,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显著升高。溶栓治疗作为无法及时进行直接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的重要再灌注策略,其核心是通过外源性激活纤溶系统,快速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本文将围绕常用溶栓药物的作用机制、分类特征及临床选择策略进行综述,帮助护理人员建立清晰专业的知识框架,以优化护理配合,保障治疗安全与疗效。

  一、溶栓药物的药理学机制

  溶栓治疗的本质在于激活机体的纤溶系统,目标为血浆中的纤溶酶原。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可特异性地将纤溶酶原转化为具有活性的纤溶酶,后者能够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使血管再通。临床上应用的溶栓药物多为重组或提取的纤溶酶原激活剂,根据其对纤维蛋白的亲和力及作用特异性,可分为非纤维蛋白特异性激活剂和纤维蛋白特异性激活剂两大类。前者(如尿激酶)可直接激活循环中的纤溶酶原,作用范围广,但易引起全身纤溶亢进;后者(如阿替普酶、瑞替普酶、替奈普酶)则可特异性结合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在局部高效激活纤溶酶原,系统性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二、主要溶栓药物的分类与特征

  1.非纤维蛋白特异性激活剂

  代表药物:尿激酶

  机制与特点: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无选择性,优点为无抗原性且成本低廉,缺点是易导致全身性纤溶状态,从而增加出血风险。目前临床主要用于急性肺栓塞的溶栓治疗。

  2.纤维蛋白特异性激活剂

  阿替普酶:为重组t-PA,通过Kringle-2结构域与血栓纤维蛋白结合,在血栓局部高效激活纤溶酶原。其血管再通率高,但半衰期短(约4-6分钟),需先静脉推注再持续滴注。是STEMI、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间窗内)及高危肺栓塞的标准化疗方案。

  瑞替普酶:阿替普酶的缺失突变体,半衰期延长(13-16分钟),可通过两次静脉推注完成给药,更加便捷。

  替奈普酶:经分子工程优化后对纤维蛋白特异性和抗PAI-1能力更强,半衰期最长(20-24分钟),仅需单次静脉推注,适合院前急救或基层医院使用。

  三、临床选择策略与考量

  溶栓药物的选择需结合循证医学依据、患者个体情况及医疗资源综合决策。首先,适应证是首要参考:STEMI患者若无法在指南规定时间内行直接PCI,应优先选择纤维蛋白特异性溶栓剂,阿替普酶为金标准,而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因操作便捷具有一定优势;急性肺栓塞高危患者可根据风险分层选用阿替普酶或尿激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4.5小时内,阿替普酶是唯一有循证证据支持的溶栓药。其次,要在疗效与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特异性溶栓剂再通率高且出血风险低,但必须严格评估禁忌证,如活动性出血、近期大手术或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等。最后,给药方案的便捷性也是考量重点,在急救中使用单次静脉推注的药物可缩短门-针时间,降低用药差错,提高整体效率。

  四、护理实践的核心要点

  护理人员在溶栓治疗中承担执行、监护及健康宣教的多重角色。治疗前应准确核对和配制药物,熟悉各类药物的输注规范,同时全面评估患者基线状态,特别是出血风险和血压水平。治疗中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和心电,观察再灌注相关心律失常(如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胸痛缓解及ST段回落情况。治疗后应系统性监测出血并发症,包括穿刺点、黏膜、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警惕颅内出血,及时报告异常。健康宣教方面,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目的和注意事项,提高依从性并缓解焦虑。

  五、结论

  从尿激酶到替奈普酶的不断优化,体现了溶栓治疗对高效、安全目标的不懈追求。心内科护理人员深入理解溶栓药物的药理机制、分类特点及临床选择逻辑,是确保溶栓治疗顺利实施、密切监测疗效与不良反应、最终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保障。精准的护理配合,是再灌注成功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