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衣战士”守护生命:肝癌介入术中的护理密码
在医院的介入手术室里,总有一群穿着“厚重铠甲”的身影:30斤重的铅衣裹着全身,只露出一双专注的眼睛,在X射线的“隐形战场”上穿梭。他们不是手术医生,却能精准预判患者的需求;他们不握手术刀,却用细致的护理为生命筑起防线——他们就是肝癌介入术中的“铅衣战士”,即介入专科护士。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他们守护生命的“护理密码”,看看这些藏在铅衣下的温暖与专业。
密码一:术前“侦察兵”,把风险拦在手术室门外
术前准备阶段,“铅衣战士”化身严谨的“侦察兵”,以细致入微的工作将潜在风险逐一排除。他们会先与患者及家属展开深度沟通,不仅详细询问患者过往疾病史、用药史,特别是是否存在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还会重点了解患者对各类药物的耐受情况,精准掌握可能影响手术的个体差异信息。同时,他们会用通俗的语言讲解肝癌介入手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以及术中需要患者配合的要点,比如保持体位稳定、避免随意移动等,帮助患者消除对未知手术的恐惧,建立治疗信心。
在医疗核查环节,“铅衣战士”会仔细核对患者的各项术前检查报告,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关键指标,若发现指标异常,会第一时间反馈给医生,协助调整治疗方案。此外,他们还会对介入手术所需的器械、耗材进行全面检查,从导管、导丝的完整性到造影剂的有效期,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确保手术设备与药品处于最佳状态,为手术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密码二:术中“守护者”,在射线里与时间赛跑
进入介入手术室,“铅衣战士”的战斗正式开始。手术室里的X射线是“隐形敌人”,30斤的铅衣虽能防护,但穿在身上像裹着厚重的棉袄,不一会儿就会汗流浃背。可他们顾不上擦汗,眼睛始终盯着患者和仪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手术中,医生要将导管插入患者的股动脉,这时候“铅衣战士”要当“稳定器”:一边轻轻按住患者的腿部,防止患者因紧张乱动导致导管移位;一边轻声安抚:“张阿姨,您别紧张,放轻松,我握着您的手,有不舒服随时说。”很多患者后来回忆:“当时听见护士的声音,心里一下子就不慌了。”
更关键的是,他们还要当“预警员”。当造影剂注入体内时,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护士会提前备好呕吐袋,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一旦仪器发出“滴滴”的异常警报,他们会第一时间告诉医生,配合处理。有一次,患者老周术中突然血压下降,护士小王立刻递上升压药,同时调整输液速度,短短2分钟就稳住了病情,为手术争取了时间。
一台肝癌介入手术通常要2-4小时,“铅衣战士”全程站着,结束后卸下铅衣,衣服都能拧出水来。但他们说:“只要患者平安,这点累不算啥。”
密码三:术后“康复师”,把护理做到心坎里
手术结束不代表护理结束,“铅衣战士”还要当“康复师”,帮患者顺利度过术后恢复期。
术后患者要卧床24小时,穿刺的腿部不能动,容易出现腰酸背痛、下肢肿胀。护士会定时帮患者翻身、按摩腿部,还教家属用温水泡脚:“水温别太高,38℃左右就行,泡10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
更贴心的是,他们还会关注患者的“情绪康复”。很多肝癌患者术后容易焦虑,担心病情复发。护士小郑就准备了“康复手册”,里面有其他患者的康复故事,还有饮食、运动的小建议:“李叔,您看这位大叔,术后坚持清淡饮食,现在恢复得特别好,您也跟着试试,有啥想不开的,随时找我聊。”
对于术后可能出现的“介入后综合征”(发热、腹痛等),他们更是早有准备。会提前告诉患者:“术后可能会有点发烧,这是身体的正常反应,别担心,我们会帮您物理降温。”要是患者腹痛,会用热水袋热敷腹部,同时调整止痛药的剂量,让患者少受点罪。
结语:不为人知的“战士日常”
在肝癌治疗的战场上,医生是“冲锋陷阵”的主力,而“铅衣战士”则是“默默守护”的后盾。他们用专业的护理,把风险降到最低;用温暖的陪伴,给患者信心;用坚守与付出,诠释着“白衣天使”的含义。
这就是肝癌介入术中的“护理密码”: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点点滴滴的用心;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却写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向每一位“铅衣战士”致敬,感谢他们用平凡的坚守,守护着不平凡的生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