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调理:从“痰饮内伏”到“标本兼治”
哮喘,这一反复发作的呼吸系统疾病,在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或情绪波动时突然发作,让患者喘息不止、胸闷难耐。中医理论认为,哮喘的核心病机在于“痰饮内伏于肺”,外邪引动伏痰,导致气机阻滞、肺失宣降。这一理论历经千年临床验证,形成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完整调理体系。
一、“痰饮内伏”是哮喘的核心病机
中医对哮喘的认知已有两千余年历史,《黄帝内经》中便有“喘鸣”“上气”等类似症状的记载。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总结,“痰饮内伏”被确立为哮喘发病的核心病机,这一理论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调理。“痰饮”并非仅指我们平时咳出的痰液,它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当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肺失宣降、肾失温化时,水液无法正常输布和排泄,就会停滞体内,凝聚成“痰饮”。这些“痰饮”伏藏于肺络之中,一旦遇到诱发因素,如外感风寒、接触过敏原、情志波动、饮食不当等,就会引发痰饮壅阻气道,导致肺气升降失常,出现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哮喘症状。从中医体质角度来看,哮喘患者多存在“本虚标实”的特点。“标实”即发作时痰饮壅盛、气道不畅;“本虚”则是肺、脾、肾三脏功能亏虚。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脾气虚则运化无力,痰饮持续生成;肾气虚则温煦无权,水液代谢失司,且肾主摄纳肺气,肾虚则气不归元,加重喘息。因此,“痰饮内伏”的形成与三脏亏虚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哮喘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
二、“标本兼治”的调理策略
(一)发作期,快速缓解症状
哮喘发作期的核心目标是迅速缓解气道痉挛、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呼吸困难症状。若表现为风寒袭肺,症状为喘息气急、咳嗽痰白清稀、怕冷无汗,可选用小青龙汤加减,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若为痰热壅肺,症状为喘息气粗、咳嗽痰黄黏稠、口渴喜饮,则用麻杏石甘汤合定喘汤加减,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对于痰浊阻肺的患者,症状为喘息胸闷、痰多黏腻、不易咳出,可选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以燥湿化痰、降气平喘。同时,中医外治法如针灸(选取膻中、肺俞、定喘、列缺等穴位)、穴位贴敷(如三伏贴、三九贴的急性期辅助治疗)也能起到辅助缓解症状的作用。
(二)缓解期,调理脏腑功能
哮喘缓解期虽然症状不明显,但气道慢性炎症仍持续存在,若不进行有效调理,极易导致病情复发。因此,缓解期的“治本”调理至关重要,核心在于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肺脾肾功能、减少“痰饮”生成。中医认为,缓解期调理需以“补”为主,通过补肺、健脾、益肾,恢复脏腑功能,从根本上减少“痰饮”内伏。
补肺固表:肺气虚是哮喘患者卫外不固的主要原因,易受外邪侵袭诱发哮喘。可选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加减,以益气固表,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若伴有肺阴亏虚,表现为干咳少痰、口干咽燥,可加用沙参、麦冬、百合等滋阴润肺之品。
健脾化痰: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则痰饮不断生成。调理时需注重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常用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甘草)加减,若伴有湿气较重,可加用薏苡仁、山药等健脾祛湿之品,从根源上减少痰饮的产生。
益肾纳气:肾为“气之根”,肾气虚则气不归元,喘息易反复发作。对于肾阳虚的患者,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以温补肾阳、纳气平喘;对于肾阴虚的患者,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以滋补肾阴、敛肺平喘。此外,中医还强调“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在夏季三伏天和冬季三九天进行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哮喘的复发。
总之,哮喘的调理是一场“持久战”,需从“痰饮内伏”的根源入手,通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中医智慧,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实现标本兼治。患者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坚持长期调理,方能畅快呼吸,自由生活。正如《丹溪心法》所言:“未发时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这一千年古训,至今仍为哮喘患者点亮康复的希望之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