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相关性乏力太折磨?从休息到运动的护理建议
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都会面临一个看似普通却极具挑战的症状——肿瘤相关性乏力(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这种乏力并非普通的疲劳,它往往来得突然、持续时间长,且休息后难以缓解,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治疗信心。
那么,面对这种“折磨人”的乏力,我们该如何应对?从“休息到运动”,科学的护理策略是缓解肿瘤相关性乏力的关键。
一、认识肿瘤相关性乏力
肿瘤相关性乏力是一种与癌症本身或其治疗过程相关的持续性疲劳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因劳累而产生的疲劳。其特点包括:持续时间长,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与活动无关,即使没有进行体力劳动,也会感到极度疲乏;休息难以缓解,常规的休息和睡眠往往不能有效缓解;影响广泛,不仅影响体力,还可能影响情绪、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功能。
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肿瘤本身代谢异常;化疗、放疗、手术等治疗副作用;营养不良或贫血;睡眠障碍;心理压力(如焦虑、抑郁)。
二、科学休息:不是“躺平”,而是“有序”
面对乏力,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多休息”。但过度休息不仅不能缓解乏力,反而可能加重肌肉无力、降低体能,形成“乏力-活动减少-更乏力”的恶性循环。
正确的休息方式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起床和入睡;白天小睡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避免过长影响夜间睡眠。②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舒适、光线柔和;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减少蓝光刺激;可尝试冥想、深呼吸、听轻音乐等方式助眠。③分段完成任务:将一天的任务按轻重缓急分段进行,避免长时间集中精力;每完成一项任务后安排5-10分钟的短暂休息。④避免“过度休息”:过度卧床会导致肌肉萎缩、心肺功能下降,反而加重乏力感;即使感到疲倦,也应保持一定的日常活动量。
三、营养支持:为身体“充电”
乏力往往与身体能量储备不足有关,合理的营养摄入对改善乏力至关重要。
增加蛋白质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豆制品、牛奶等有助于肌肉修复和免疫功能提升;若食欲不佳,可选择高蛋白营养粉或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
补充铁、维生素B12和叶酸:贫血是导致乏力的重要原因,适当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和叶酸有助于改善血红蛋白水平;食物来源包括动物肝脏、瘦肉、绿叶蔬菜、坚果等。
保持水分摄入:脱水会加重疲劳感,每天饮水量应保持在1500-2000ml,除非有医嘱限制。
避免高糖、高脂食物:这些食物虽能短暂提供能量,但易引发血糖波动,加重疲劳。
四、适度运动:从“动起来”开始恢复
很多人担心乏力时运动会让身体更累,但实际上,适度运动已被多项研究证实能有效缓解CRF。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促进血液循环,还能调节情绪、改善睡眠。
运动原则: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从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每次运动时间建议控制在10-30分钟,每周3-5次;运动前后要进行热身和放松,避免受伤。
推荐的运动方式:散步,最简单、最安全的运动方式,适合大多数患者;太极或气功,有助于调节呼吸、放松身心;瑜伽或拉伸运动,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关节灵活性;阻力训练(如弹力带、轻哑铃),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肌肉萎缩。
运动注意事项:选择在体力较充沛的时间段进行运动,如早晨或午后;避免在饭后立即运动,建议饭后1小时再进行;如出现头晕、胸闷、心悸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五、结语
肿瘤相关性乏力虽然常见且折磨人,但并非无法应对。通过科学的休息安排、针对性的营养支持、循序渐进的适度运动和专业的心理调适,患者可以逐步改善乏力状态,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更积极地配合肿瘤治疗。记住:“动起来”比“躺下去”更有助于恢复。哪怕是每天10分钟的慢走、轻柔的肢体活动,也能有效缓解身体沉滞感。在医生和护理团队的个性化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逐步走出乏力的阴影,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与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