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把关”:健康科普如何远离“伪科学”传递真实价值?
翻开手机一看,“祖传解毒法”、“违背祖训献药”之类的养生内容在社交平台刷屏,但其背后的代价令人震惊:北京女大学生小林被“中药泥膜治青春痘”的广告所迷惑,用了两个星期,双颊又红又肿,到医院检查时,发现泥膜中含有过量的激素,已经引起了激素依赖性皮炎。那些以天然安全、偏方奇效为噱头,宣扬伪科学的行为,不但骗取了大量的金钱,还让很多人错失了正确的治疗机会。而循证医学则是一面“照妖镜”,戳穿了此类骗局,并以严格的事实“把关”保健科普,帮助大众坚守健康的底线。
一、先看清:伪科学科普的3个典型陷阱
一是以“故事”为载体,以“以事实为依据”。他们最喜欢拿“传奇经历”来跟人套近乎,什么“74岁的老中医独门药膳”,什么“祖传十代胃病秘方”,什么“喝了三个月胃不疼了”“用了半年血压稳了”的个人案例,却找不到任何临床研究数据、权威机构认证。
二是表述含糊不清,避免了规制。为了避开医疗广告的检查,伪科学的宣扬者会故意混淆概念:用“调理”代替“治疗”;用“这个膏药可以改善关节疼痛”,但并没有解释“不适”的具体含义,也没有具体的衡量方法;以“个体差异”为“挡箭牌”,在被人怀疑无根据时,以“各人的身体素质不同,疗效也各不相同”为理由。
三是构成不明确的隐患。许多产品打着“纯中药”、“无添加”的旗号,实际上却在里面掺入了西药:在减肥食品中加入了西布曲明,虽然能迅速控制食欲,但会引起心律不齐;含有可待因成分的“止咳糖浆”,在短期内具有显著的止咳功效,但长期使用容易上瘾;有的“生发液”中加入了米诺地尔,但没有标明其含量,导致一些人出现了皮肤发红、敏感的情况。
二、循证医学:给科普套上“科学紧箍咒”
第一道:证据要“站得住脚”
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循证医学所依赖的证据是具有科学性的,首先要选择卫健委和中华医学会这样的权威组织,就像《国家免疫规划技术指南》中所说的,“需要接种四次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第一次注射要在24小时之内”;其次,就是专家评审的结果,例如:“中医推拿治疗肌性斜颈”,要引用《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的研究资料,解释“对1-6月龄轻型儿童疗效为92.3%”;即使是“日常健康忠告”,也不能用“健康达人的心得”来代替,而是要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这样的正式文件。
第二道:表述要“经得起查”
伪科学喜欢用“绝对的话”来夸大疗效,而循证医学则总是“严谨克制”,从来不说“包治百病”、“无副作用”,而是把“定论”与“争议”区别开来。例如在“针灸疗法”的介绍中,就会写着“经过专业医生的指导,对于轻度失眠的患者,疗效在70%左右,但是对于严重的失眠患者,需要配合药物进行治疗”;在提及“益生菌调节肠道”时,会标注“只能用于辅助菌群失衡导致的腹泻,对于感染性腹泻则没有任何帮助。”当涉及到“胶原多肽的美容功效”等尚无定论的问题时,就会自动声明“本研究样本数量尚少,有待于更大范围的临床试验证实”,不会误导大众。
第三道:传播要“贴得近人”
循证医学并不是将一篇学术论文简单地翻译出来,而是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直观的方法”来进行分析。比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制作一段狂犬病的动画片时,将“中和抗体”描绘成“保护人体安全的小卫士”,将“病毒扩散”描绘成“黑藤蔓延”,让孩子们明白,如果不注射疫苗,病毒就会冲破防御。在说到肺结核的呼吸锻炼时,不是笼统地说要多做呼吸训练,而是建议患者在强化期每天进行3次腹式呼吸,每次10分钟,这样才能确保疫苗专业和精准,也能让广大群众理解和使用。
循证医学,是一把“安全锁”,保护着人们的生命。只要科普工作者以事实为基础,平台传播制度为保证,大众用理智做武器,那么伪科学将没有立足之地。到时候,健康知识传播将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收“智商税”,而会变成“指南针”,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让每个人都能在科学的指导下,保护自己及家人的身体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