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看过来,一文了解手足口病的识别、护理与预防
近期,手足口病已进入下半年流行高峰,不少家长抱着患儿匆匆就诊:有的孩子高烧不退,有的因口腔疱疹疼得没法进食饮水,夜里哭闹到没法安睡,家长既揪心又着急。
据2025年国家卫健委监测数据,手足口病呈“季节双峰分布”:上半年5-7月是第一波高峰,眼下10-11月是下半年流行高峰,5岁以下儿童是高发群体。
手足口病由什么病毒引起?怎么判断孩子是否患病?感染后如何护理?怎么预防?接下来我们就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讲清楚,帮大家少些焦虑、多些底气。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较强,多数孩子症状较轻,一般1周左右痊愈;少数可进展为重症,需重点警惕。
二、它是由什么病毒引起的?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不同类型病毒间无交叉免疫,同一儿童可能因感染不同病毒多次发病,手足口病易在家庭、幼托机构发生聚集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成人多为隐性感染(基本不发病),但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孩子。
其中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病毒)。其中EV-A71型更容易引发重症,3岁以下儿童感染后易出现重症,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三、主要有哪些症状?
手足口病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7天可恢复。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病?
1.普通病例表现:手、足、口、臀、四肢等部位出现斑丘疹、丘疹、疱疹,多伴有发热,也可出现咳嗽、流涕。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较少,多数不痛不痒,恢复期不结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会出现瘀点、瘀斑。此外,某些肠道病毒感染后皮损较重,可呈大疱样改变,伴有刺痛、刺痒,症状部位也不限于手、足、口、臀部。
2.重症提示: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预警信号应立即就医,尤其是3岁以下孩子。
神经系统:持续高热、精神差、嗜睡、易惊、肢体抖动、惊厥,甚至昏迷、颈强直;
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困难、节律不规则,口唇发绀,咳白色/粉红色泡沫痰;
循环系统:面色苍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端发绀,心率过快/过慢。
四、病毒是怎么传播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这3种途径传播:
1.接触传播(最主要途径):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杯子、玩具、餐具、床上物品、衣物等物品后,摸口鼻、揉眼睛可被感染。
2.呼吸道飞沫传播:患儿咳嗽、打喷嚏时的飞沫含病毒,近距离接触可传染。
3.消化道传播:饮用、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也可能感染。
五、如果孩子感染手足口病,家长应如何护理?
(一)消毒隔离
1.怀疑孩子患手足口病应及时就医,避免到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一般情况下需居家隔离2周。
2.孩子用过的衣物、床上用品、玩具等清洗消毒,在阳光下暴晒。
3.家里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
4.生病期间不邀请小朋友来家玩耍。家人避免吸烟,预防其他病原感染。
(二)发热皮疹护理
1.手足口病引起的发热一般持续2-3天,体温≤38.5℃,且孩子精神状态好,可通过降温贴、洗温水澡等方式物理降温,不要将孩子“包裹”太厚,及时更换被汗湿的衣物。衣服要宽大舒适、定期更换消毒。
2.避免用肥皂、沐浴露清洁皮肤,以免刺激皮疹。
3.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搔抓感染。
(三)口腔护理
保持口唇、口腔清洁,进食前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
(四)日常护理
注意休息和饮食,患病孩子应居家休息,多喝温开水,因口腔疱疹破溃后疼痛而不愿进食,可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羹、粥类等,少食零食,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避免冷、辣等刺激性食物。
(五)密切观察
每天留意孩子精神状态、呼吸节奏等,如出现重症信号立即就医。
六、怎么预防手足口病?
接种疫苗:手足口病疫苗主要为EV71疫苗,接种该疫苗可预防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降低重症风险。需注意,接种EV71疫苗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所致的手足口病。
日常生活防护: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避免带孩子去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病儿童接触玩耍;保持居家清洁卫生,经常通风换气。
了解了这些,家长们就能更好地守护孩子健康,从容识别、科学护理、有效预防,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困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