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高血压、肾病、糖尿病用药需警惕这些“雷区”
高血压、肾脏疾病和糖尿病“结伴出现”在慢性病人群中极为常见。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肾病,而在这些伴发肾病的糖尿病患者中,又有40%同时合并高血压。当这三种疾病叠加时,用药需兼顾控压、降糖与护肾,稍有不慎便可能损伤脏器。以下梳理用药核心误区,同时补充健康管理关键要点,助您规避风险。
一、降压药:控压同时严守“护肾底线”
高血压是加剧肾脏疾病的主要因素,伴有肾脏疾病和糖尿病的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推荐目标值<130/80mmHg)。首先,应避免使用噻嗪类利尿药(如氢氯噻嗪)。这类药物长期服用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肾功能受损者(血肌酐男性>133μmol/L、女性>106μmol/L)还可能诱发高尿酸血症,建议改用呋塞米等袢利尿剂。其次,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等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需谨慎使用。此类药物会抑制胰岛素分泌,导致血糖波动;部分制剂(如普通片剂)因血药浓度峰值高,可能对心脏造成负担,需减量以降低心脏负荷风险。而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等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虽具较好降压效果,但需避免与影响肝药酶的药物(如红霉素)联用,以防药物蓄积。
此外,被誉为“护肾首选”的ACEI和ARB类药物也有一定禁忌。对于血肌酐大于265μmol/L、血钾大于5.5mmol/L或有肾动脉狭窄的患者,使用此类药物可能引起肾功能迅速恶化,需密切监测血肌酐和血钾,切勿擅自增减或停药。
二、降糖药:警惕“肾毒性”与“低血糖风险”
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虽为糖尿病一线用药,但并非适用于所有肾脏疾病患者。当患者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30ml/(min·1.73m2)时,二甲双胍无法经肾正常代谢,易在体内累积,诱发乳酸中毒,属用药“高危雷区”,应严格禁用;eGFR在30-45ml/(min·1.73m2)时,需减量并严密监测肾功能。
服用磺脲类药物时,需要注意预防低血糖。此类药物经肾排出,肾衰竭状态下代谢减慢,其中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因半衰期超10小时,极易引发低血糖,严重威胁生命,目前已不再被临床推荐使用。必要时可选用半衰期短的格列喹酮,并从小剂量开始。
胰岛素虽对肾脏无直接毒性,但使用不当仍存风险。肾功能不全时,患者体内胰岛素灭活减少,若按原剂量注射,易致低血糖。建议选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并根据血糖和肾功能调整剂量,避免与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联用,以防加重肾脏负担。
此外,达格列净和恩格列净等SGLT2抑制剂虽具肾脏保护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eGFR小于45ml/(min·1.73m2)时,降糖作用显著降低,并有可能增加尿路感染风险;若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肾功能不全等症状,需立即停药。
三、用药“避雷”关键:应做好这几点
1.拒绝“自行换药、加量”:三种疾病并存时,需综合考虑血压、血糖、肾功能等多重因素。定期监测“核心指标”,如监测血压、血糖(空腹+餐后2小时);每3个月检测一次肾功能(血肌酐、eGFR)、尿微量白蛋白(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及电解质(血钾、血钠),以便及时发现用药副作用,便于医生调整用药。
2.保持平稳心态:三种慢性病叠加易让人焦虑,而不良情绪会导致血压、血糖波动,加重脏器负担。建议每天留出30分钟“放松时间”,可通过听舒缓音乐、做深呼吸或冥想。
3.坚持适当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结合肾功能分级、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同时搭配清淡饮食,减少高盐、高糖、高钾食物摄入。
总之,高血压、肾病与糖尿病患者用药如同“走钢丝”,需在控病与护肾间找到平衡。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保持好心态、坚持适度运动,方能有效控制病情,最大限度降低副作用,守护自身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