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脑出血手术后患者卧床期间,怎么翻身才能避免加重脑部损伤?有哪些动作绝对不能做

2025-11-10 09:16:46 西藏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 柳青青

  在脑出血后,科学的翻身是防止压疮发生,促进血液循环的重要环节,但不恰当的翻身可引起颅内压波动,引起脑组织移位,加剧脑损害。家属与看护人员要准确地掌握安全翻身方法,并要清楚哪些是不该做的,为病人的康复筑好一道防线。

  一、翻身前:做好3项准备,降低风险

  翻身不是“说翻就翻”的,翻身前的准备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手术后的颅内压力是否平稳,头上的引流管是否通畅,不要在颅内压力高峰时段经常翻身,如果有需要,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翻身操作。其次,要备好急救用品:使用预防褥疮的气垫床,准备柔软的枕头,清除周围的障碍,保证有足够的操作空间。最后,要确定好人员的职责,在进行单人护理的时候,要尽量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在进行双人护理的时候,要做到分工合作,防止一个人强行翻身造成动作不平衡。

  二、正确翻身:遵循“3个固定”原则,分步骤操作

  不管是向左翻身,还是向右翻身,都要注意头、颈、躯干在一条线上,不能扭曲,也不能太过前倾。

  1.左侧翻身操作(以双人配合为例)

  第一步骤:首先,病人将两只手放在胸口,两条腿弯曲,膝盖下面垫一个软垫。

  第二步骤:护士A站立在病人的右边,用两只手扶着病人的头颈、肩膀,使其头与身体处于同一水平线;护士B站立在病人的左侧,用手扶着病人的腰、臀同时用力。

  第三步骤:将病人的头、背、腿慢慢地往左边转30-45度,然后用一个柔软的枕头固定住病人的头、背、下肢。

  2.翻身关键细节

  翻身的动作要“慢而稳”,整个过程控制在30秒以上,以免太快的翻身,引起颅内压力的增加。

  如果病人有头部的引流管,在翻身的时候要有人将引流管固定好,让引流管高于头部15-20cm,避免引流的回流和引流管的牵拉。

  每一次翻身都要检查病人的瞳孔和意识状态,如果有瞳孔大小不等和意识模糊,要马上停下来,并且及时的通知医生。

  三、绝对禁止的4类危险动作

  这些行为对脑部的伤害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尽量避免:

  1.禁止“拖、拉、拽”式翻身

  如果是抓着病人的胳膊或者腿进行拖拽,就会引起头部和躯干的扭曲,同时还会牵扯到颈部的血管、脑组织,从而引起颅内出血、脑水肿等症状。正确的方法是两手托扶身体关键部位,同时用力翻转。

  2.禁止头部过度倾斜或旋转

  在翻身的过程中,如果让病人的头部向一侧倾斜60度以上,或者是头部后仰、下垂,都会对颈动脉窦造成压力,导致血压下降,甚至出现脑疝。头的固定角度应该总是处于中立或者稍微偏向健侧。

  3.禁止单人强行翻动肥胖或意识障碍患者

  单人操作面对肥胖患者时,难以平衡其体重带来的支撑压力;面对意识障碍患者时,因患者无法自主配合翻身发力,强行翻身易导致动作偏移。这种失衡可能引发两种风险:一是患者头部失去稳定支撑,突然撞击床栏造成直接损伤;二是身体倾斜使头部受力不均,间接诱发颅内压波动。因此,当患者体重超过80公斤时,需至少3人协同作业,一人专注固定头部保持中立位,一人托扶躯干维持直线姿态,一人稳定下肢避免牵拉,确保翻身全程缓慢、平稳。

  4.禁止翻身时忽视生命体征监测

  翻身前未评估患者血压、心率,或翻身后未关注意识状态与氧饱和度,可能错过颅内压增高、呼吸异常等早期信号。翻身前后必须测量患者血压、心率,同时监测氧饱和度,若发现血压高于180/100mmHg、心率低于60次/分或氧饱和度下降,需在医生指导下处理,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翻身。

  脑出血手术后的康复,讲究的是“细水长流”,科学的翻身,看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这和病人大脑的安全性,以及后期的恢复,有着很大的关系。家属及看护人员要谨记“稳”“慢”“准”,避免“高危区域”,每次规范操作,就是为病人“保驾护航”。在护理过程中,如遇有不明之处,不可凭经验自行处理,应与专业医师沟通,以将危险降至最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