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治疗过程

2025-11-10 09:43:43 成都市郫都区第二人民医院 胡莲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简称ESD)是近年来在消化内镜领域快速发展的微创治疗技术,主要用于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切除。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ESD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保留器官功能的优势,因此在临床上逐渐普及并成为一种重要选择。为了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这一技术,本文将对ESD的治疗过程、主要环节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一、术前评估与准备

  在进行ESD之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这是保证手术安全和疗效的重要前提。首先,医生会通过胃镜、肠镜或超声内镜等检查,明确病变的位置、大小和浸润深度,从而判断是否适合ESD。通常,病灶局限于黏膜层或浅表黏膜下层、未发生明显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是这一技术的理想对象。此外,还需要结合病理活检结果来确认病变性质。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以排除手术禁忌。患者在手术前需遵守禁食,部分患者还需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以降低出血风险。

  二、病灶标记与注射操作

  在正式切除病灶之前,医生会先通过内镜进行病灶的定位和标记,以便在操作中保持切除范围的准确性。通常使用高频电刀在病灶周围黏膜上做小点状标记,确定剥离范围。随后,医生会在病灶下方的黏膜下层注射生理盐水、透明质酸或甘油混合液,使黏膜层与肌层分离,形成“隆起垫”,这样能够抬高病灶,减少损伤风险,同时为后续切开和剥离创造条件。这一步骤不仅提升了操作的安全性,还为完整切除病灶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三、黏膜切开与病灶剥离

  在标记和注射完成后,医生会用专用的电刀沿着标记点对病灶周围黏膜进行环形切开。切开完成后,进入真正的剥离阶段,即在黏膜下层逐步剥离病灶。这个过程需要医生在显微操作下谨慎推进,逐步分离病变组织与深层肌肉层,确保既能完整切除病灶,又避免穿孔等并发症。剥离时,医生通常会借助透明帽或专用刀具,使视野更加清晰,并能精确操作。剥离完成后,病灶组织会被整体切除,送病理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切缘情况。

  四、止血与创面处理

  在ESD过程中,由于需要切开较大范围的黏膜和黏膜下层组织,出血是不可避免的。医生会使用电凝、止血钳或金属夹来及时止血,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对于较大的血管,通常会在切开或剥离前进行预防性凝固,以降低术中大出血风险。剥离完成后,医生会仔细检查创面,确保没有活动性出血和明显风险点。若创面较大或存在穿孔隐患,医生可能会在创面加用止血夹或覆盖生物制剂膜,以促进愈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五、术后观察与护理

  手术完成后,患者需在医院内接受一段时间的观察。术后常见症状包括轻度胸腹部不适、咽喉痛或轻微出血,一般在数日内逐渐缓解。患者需保持禁食数小时至一天,随后根据医生建议逐步恢复进食,通常先从流质饮食开始,再过渡到软食。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刺激性饮食,以减少出血或穿孔的风险。同时,医生会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或随访。如果病变完全切除且边缘干净,多数患者无需额外手术;但若发现切缘不清或存在高风险病理特征,可能需要追加治疗。

  六、疗效与随访管理

  ESD不仅能够实现病灶的完整切除,还能保留胃肠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术后随访仍然非常重要。医生通常会建议在术后3至6个月进行复查胃镜或肠镜,观察切除创面的愈合情况,并监测是否有复发或新发病灶。此后可根据具体情况延长随访间隔。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有病变复发或转移倾向,还需进一步接受系统性治疗或密切监控。通过科学的随访管理,可以确保治疗的长期效果,减少复发风险。

  七、结语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作为一种先进的微创技术,已成为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治疗方法。它通过精细的操作步骤,包括术前评估、病灶标记、注射、黏膜切开、病灶剥离及术后护理等环节,确保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虽然ESD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但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严密的随访管理,大多数患者能够获得理想的疗效。对于患者而言,了解ESD的治疗过程有助于缓解焦虑,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最终达到既能根治病变又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