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日常活动要“限制到底”吗?不同类型先心病的活动量该如何把控?
“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需要一直躺着吗?”“能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吗?”其实,先心病儿童的运动也不是“限制到底”,过分的保护会造成肌力不足和免疫力下降,从而影响生长发育。科学的做法,就是根据不同的心脏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情况、来控制运动量,在“安全”和“活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破除误区:不是所有先心病都要“圈养”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一种统称,不同类型儿童的运动耐受性有很大的差别。单纯性先心病如没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其日常生活活动与正常人相近,只要不做太大的运动就可以了;对于未经手术治疗的复杂性先心病患者,应严格控制活动量,防止缺氧或增加心脏负荷。
过分的活动限制对身体有很大的伤害:长时间不锻炼会导致肌肉萎缩,运动能力下降,同时也会因为社会交往的减少而产生自卑、内向等心理疾病。父母要避免“一刀切”的思想,首先要弄清儿童的疾病类别,然后遵照医生的指导,制定活动方案。
二、分类型把控:3类先心病活动量指南
1.简单型先心病:适度放开,避极端
小型室缺,小型房缺,动脉导管未闭,没有其他并发症,心脏代偿功能良好,不需要严格的限制。推荐活动:步行,短程慢跑,慢速跳绳,平稳路面骑行,儿童舞蹈,轻慢球类运动,分2-3次。谨慎运动:跑步、跳跃超过10分钟,高强度对抗运动如足球、篮球、蹦极、云霄飞车等,要防止突然增加的心脏负担。判定标准:运动时面色红润,呼吸平稳,无胸闷乏力,且运动后10分钟以内心跳恢复为正常;如果脸色苍白,气短,大汗,喊疲倦,胸部疼痛,要马上停下来。
2.复杂型先心病:严格把控,重轻缓
法洛四联症、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单心室、肺动脉闭锁的患儿,或术后三个月内心功能不正常、存在严重心脏结构异常的患儿,需严格控制活动。
建议活动:在床上做伸展运动,可以坐立玩积木看书,也可以在家长的搀扶下慢慢散步,也可以做拼图画画等。
严禁活动:跑跳,爬楼梯,追逐游戏,连续超过15分钟的站立行走,特别要防止孩子哭泣。
特别提示:如法洛四联症儿童在运动过程中有“蹲踞现象”,应马上让其坐卧,不可用力将其扶起;如果出现缺氧的情况超过5分钟,需要立即就医。
3.术后康复期:循序渐进,渐恢复
经外科治疗后,经复查心脏功能正常,无残留分流,无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可在“3阶段原则”下逐渐进行运动:
手术后1-3个月(早期),主要是多休息,适当的活动,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卧床锻炼,短时间坐立,在室内慢慢散步,避免出门,以减少感染风险。
术后3-6个月(中期):心脏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可以适当地进行户外散步、打皮球、玩玩具车等运动,尽量避免进行超出身体承受能力的运动。
手术后半年(晚期):心功能已经完全恢复的人,可以和正常儿童一样活动,可以在幼儿园进行户外活动,短距离跑步,在父母和教练的陪伴下游泳,每年都要做一次心脏超声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活动量。
三、通用原则:4个“黄金法则”可保安全
首先要注意观察反应,活动前后要密切注意面色、呼吸、心率和情绪,如果出现唇紫、呼吸急促、烦躁哭闹等不正常情况,一定要马上停下来休息。避免过激的行为:不要进行“过度安静”或者“过度剧烈”的运动,尽量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平缓的运动状态,比如走路,慢慢地玩耍。环境适宜原则:避免闷热、潮湿、通风不良的地方,防止缺氧;冬天要做好保暖工作,避免着凉引起呼吸道感染。定期复查原则:每3-6个月进行一次心脏超声检查和心脏功能检查,并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活动。
先心病儿童的生长不需要“温室”,需要科学的关怀和关怀。父母也不用太过担心,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按照“个性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保护心脏,还可以促进生长和心理健康。如果您对运动量有任何怀疑,请向儿童心脏专家咨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