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个CT能预测心梗?原来可以!
提到心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突发胸痛、冷汗直冒、被紧急送到医院抢救。入院后,医生会用心电图和抽血检查来诊断。然而在临床上,有一项CT检查,能在心梗发病之前预测心梗的发生。很多人不解:拍CT不是看骨头、看肺的吗?其实,心脏作为胸腔里的重要器官,同样能在影像中留下疾病的蛛丝马迹,顺着这些线索,就有可能预判心梗的发生。
一、为什么能?——心梗的本质与冠脉CTA的原理
心肌梗死,是由于给心肌供血的冠状动脉因各种原因致管腔狭窄,进而导致血供严重不足或突然中断,心肌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坏死。如果在心梗发生之前,能通过影像学手段找出元凶(粥样斑块),以便在它作恶之前先行发现,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对于患者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
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也被称为冠脉CTA,是多层螺旋CT的一种扫描模式。它就像一台高速摄影机,在注射对比剂后,在心电模块的辅助下,利用心脏短暂的舒张期完成整个心脏的扫描,再经过后处理,观察冠状动脉各个分支是否存在斑块,以及这些斑块是否已经或可能造成血管狭窄。
二、什么情况可以做?——冠脉CTA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冠脉CTA作为特殊的CT检查项目,它有明确的使用场景,只有准确把握,才能既经济又安全。冠脉CTA检查主要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
1.冠心病诊断
冠脉CTA是冠心病的“侦察兵”,如症状不典型、心电图或运动试验结果不确定时,CTA可帮助判定血管是否狭窄;对无症状的冠心病中高危人群,可行冠脉CTA发现早期斑块;对已确诊冠心病患者,也可用于监测病程变化。
2.冠心病手术评估
冠状动脉支架术前,冠脉CTA可以帮助评估冠脉变异、斑块范围等,帮医生规划导管路径和支架尺寸。此外,冠脉CTA在术后亦可判断支架内再狭窄或桥血管通畅度,便于及时干预。
3.非冠心病手术的冠状动脉评估
对于非冠心病手术的患者,术前冠脉CTA可帮助观察冠脉病变、房间隔形态等,评估手术风险与耐受性,使手术更安全、更顺利。
当然,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冠脉CTA检查。如碘对比剂过敏、甲亢未控制、怀孕及哺乳期、肾功能严重不全,以及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均为绝对禁忌。而相对禁忌则包括:心率持续>90次/分且药物控制不佳、频发室早或房颤等心律失常、体重超过150kg或血管钙化极重,这些情况可能导致图像伪影,影响诊断准确性。遇到此类情况,医生往往会选择先调整心率、改用其他影像检查,或待病情稳定后再行评估。
三、报告怎么看?——冠脉CTA报告解读
拿到一张冠脉CTA报告,很多病友会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搞懵。其实,只要抓住“一个数字+四个符号”,就能读懂报告核心,这也得益于国际心血管CT协会提出的冠状动脉病变报告和数据系统(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英文简称为CAD-RADS。
“一个数字”即CAD-RADS字符后面紧跟着的数字,它代表着患者最严重的血管狭窄。0级:血管干干净净,既无斑块也无狭窄,可放心回家;1级:斑块所致狭窄<25%,问题不大;2级:斑块所致狭窄25-49%,为“轻度堵车”;3级:狭窄50-69%,进入“中度堵车”;4A级:单支70-99%狭窄;4B级:左主干≥50%或三支血管≥70%狭窄——这两类通常需要心内科介入治疗;5级:完全闭塞,需要紧急干预。
“四个符号”指的是CAD-RADS分级的基础上附带的一些修饰符,如“/N、/S、/G、/V”,不同的后缀所代表的意思不同。N(Non-diagnostic)表示图像质量差,部分血管看不清,需要复查或改做其他检查;S(Stent)表示支架在位,报告会根据支架内显影情况注明支架内再狭窄程度;G(Graft)表示搭桥术后,只评估桥血管和吻合口的狭窄情况;V(Vulnerability)表示某斑块被判定为易损斑块,即使狭窄不严重,也提示近期心梗风险高,需要强化药物治疗并密切随访。
四、结语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但通过现代医学的进步,我们有了更好的手段来预防和早期发现这一疾病。冠脉CTA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让我们能够提前了解心脏的健康状况。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从饮食、锻炼到定期体检,构建起心脏健康的防线。守护心脏,关爱生活,共同迈向更健康的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