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如何恢复得更快更好? ——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骨科的妙用
手术后恢复速度与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通过多学科协作与循证医学优化,为骨科患者提供了更科学、更高效的康复路径。这一模式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外科技术深度融合,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全程介入,显著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并发症风险。以下从四个核心维度解析其应用妙用。
一、术前优化:身心同步调适
1.中医体质辨识与术前调理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评估患者体质,针对气虚、血瘀等不同证型制定个性化调理方案。例如,对气血两虚者采用八珍汤加减,以增强机体耐受力;对痰湿体质者则以二陈汤化裁,改善代谢功能。这种辨证施治可提前纠正体内失衡,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2.心理干预与呼吸训练
结合中医情志理论,通过五行音乐疗法、穴位按摩(如内关穴)缓解术前焦虑。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配合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增强呼吸肌力量,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
3.营养支持与肠道准备
中医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术前3天采用药膳调理,如黄芪山药粥健脾益气,茯苓薏米粥利湿消肿。避免传统机械灌肠,改用中药缓泻剂(如番泻叶代茶饮)温和清洁肠道,减少电解质紊乱风险。
二、术中管理:微创与精准并重
1.微创技术减少组织损伤
应用各种微创技术手术,如四肢骨折闭合复位各类髓内钉内固定术、MIPO(微创接骨板)技术、髋关节直接前侧切口(DAA)髋关节置换术等,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创伤,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减少机体应激反应,显著降低术后疼痛评分。这种“筋骨并重”的理念与中医“骨正筋柔”理论高度契合。
2.多模式麻醉与体温维护
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术中通过加温输液系统、电热毯维持体温,预防低体温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此举符合中医“血得温则行”的原理。
3.中药局部应用
在关节置换术中,于关节囊周围注射含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中药的“鸡尾酒”混合液,既可延长镇痛时间,又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体现中医“通则不痛”的治则。
三、术后康复:动静结合促功能
1.阶梯式镇痛体系
构建“中药内服+针灸外治+西药辅助”的三维镇痛模式:术后早期口服四磨汤加减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同时针刺合谷、足三里穴镇痛;24小时后改用耳穴压豆(选神门、皮质下穴)持续缓解残余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依赖。
2.早期活动与功能锻炼
遵循中医“动静相宜”原则,术后6小时即开始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24小时内借助助行器完成床边站立。结合康复科制定的“五行健康操”,通过金(肺)-木(肝)-水(肾)-火(心)-土(脾)相生序列动作,促进全身气血运行。
3.中医外治法加速愈合
对切口采用吴茱萸热熨法,利用其辛温之性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对术后尿潴留患者实施艾灸中极、关元穴,多数患者可在30分钟内恢复自主排尿。这种“内病外治”法显著提升了患者舒适度。
四、营养与随访:全程动态管理
1.分期膳食方案
术后早期(1-3天)以流食为主,如小米南瓜粥配山药粉,健脾益胃;中期(4-7天)过渡到半流食,添加黄芪炖鸡汤补气养血;后期(8天起)引入黑鱼豆腐汤等高蛋白饮食,促进伤口愈合。整个过程遵循中医“食复”理论,避免过早进补导致“虚不受补”。
2.中药康复制剂
根据术后不同阶段配制特色制剂:初期用通腑承气汤加减缓解腹胀,中期以补阳还五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后期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强筋健骨。这些方剂均通过现代药理学验证,确保安全有效。
3.延续性中医护理
出院后通过“互联网+中医护理”平台,指导患者进行居家艾灸、穴位按摩等自我保健。每月开展线上健康讲座,传授五禽戏、太极拳等传统功法,帮助患者建立长期健康管理习惯。
五、结论
中西医结合ERAS模式在骨科的应用,实现了从“治疗疾病”到“促进健康”的范式转变。它既保留了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精髓,又吸收了现代医学的精准化技术,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流程。随着该模式的不断完善,未来必将为更多手术患者带来“无痛、无风险、快速回归正常生活”的医疗新体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