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时间就是生命——关于脑梗死的相关知识

2023-04-07 10:35:37

山西省汾阳医院  王洋

       脑梗死是典型的一种脑血管病症,发病比较迅速、救治难度大,老年患者属于高发群体,致残率以及致死率都比较高,若患病势必会降低患者身体健康水平。对于患者的病情,应强调时间就是生命,及时采取治疗方案抢救患者,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加快患者身体康复,为此研究脑梗死的相关知识,具体如下。
       1.脑梗死的基本知识
       所谓的脑梗死,即机体脑部供血障碍造成组织性缺血,一旦出现疾病会使得患者有脑部功能缺损问题,也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有偏瘫问题,治疗上要通过药物或者溶栓治疗进行,可是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训练,以免患者有中枢神经后遗症。脑梗死患者有头昏、肢体麻木或者短暂性脑缺血症状,相关症状往往因为持续的时间不长,很多情况下都被患者家属忽视,发病之后两天内患者会达到高峰期,神经系统的症状受到脑组织功能影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在患者有疑似脑梗死疾病时,首先应拨打急救电话,在患者昏迷状态下,要促使患者侧卧解开衣领,不要立即给患者用药。因为脑梗死患者可能表现出吞咽障碍,用药可能出现药物掉入气管中,严重情况造成患者窒息面临死亡。并且在患者到达医院后,要接受医护工作者的静脉溶栓治疗,若事先给患者用药,会增加患者麻醉误吸的风险,因此不应该对脑梗死发病患者用药,然而可以测量血压,监督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2.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
       2.1心理干预
       脑梗死存在着急性和发展迅速的特点,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患者的自理能力相对而言差一些,在不能实效性治疗患者的情况下,患者会表现出心理障碍,增加患者出现抑郁症的风险,不利于保障患者预后效果。要对脑梗死患者加以心理干预,对治疗成功的关键点进行明确,疾病早期阶段,医护工作者要全方位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加以分级管理,综合性给患者阐述疾病的常识,拉近护患之间距离。
       2.2肢体训练干预
      若患者出现脑梗死,对其进行肢体训练指导十分必要,若尚未全方位对患者加以康复指导,很有可能降低患者的肢体能力,早期肢体训练阶段,有力量指导和主被动训练指导。站在理论层面分析,功能训练可以促进受损神经组织的重建,加快大脑皮层重组过程,具体力量训练阶段,应关注远端肢体结构的伸展,加快肢体功能恢复。被动运动的训练上,有被动化按摩,鼓励患者增加翻身次数,控制患者出现肌肉萎缩或者血栓问题,主动训练上,应关注手指运动、坐姿训练,让患者后续的稳定生活得到保障。适当选取针灸干预模式,刺激患者的大脑皮层,重新搭建对应通路,调整脑脊液的运转过程,强化脑细胞的活跃度水平。
       2.3语言干预
       部分脑梗死患者会有语言障碍,特别是运动性失语症,语言障碍会降低患者接受干预信心,让患者有一定心理障碍,难以保障患者对临床干预工作比较依从,更是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康复的指导时间应在发病之后10天开展,早期对患者加以语言康复指导是至关重要的,语言的训练应保持循序渐进原则,确保患者可以听写结合,多个维度上刺激患者大脑,使得患者的语言中枢神经得以活跃化,科学指导能够促进患者主动尝试和他人沟通,护士要对患者投入充分耐心,让患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语言能力。
       2.4吞咽功能干预
      脑梗死疾病的后遗症,吞咽困难是容易出现的,在没有及时对患者治疗的情况下,会引出患者进食难度大或者肺炎等问题,阻碍患者正常生活。临床领域内应对患者进行吞咽护理干预,以患者耐受性为基础设定康复训练方案,逐步帮助患者健全神经功能。在症状消失两日后,组织患者进行肌肉训练、咳嗽训练等,贯彻先后结合的原则避免患者有肌肉萎缩情况,创设预防异物吸入体系,强化康复护理效果。
      总之,脑梗死患者的发病速度快,病情危重,需要更多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干预重点关注,医护工作者要在第一时间内救治脑梗死患者,制定科学的康复训练计划,从健康宣教、心理疏导和饮食调整等多个层面实施护理知道,最大化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