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气管、食管异物以及如何自救
2023-09-20 10:24:25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朱春燕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朱春燕
如何预防气管、食管异物以及如何自救与我们息息相关。本文将围绕预防气管、食管异物的发生与如何自救展开探讨,以增加对这一方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一、食管、气管异物如何产生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临床急诊之一,治疗不及时可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梗阻,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多数发生于儿童,1~3岁多见。老年人及昏迷患者由于咽反射迟钝,也易产生误吸;偶见于健康成年人。常见的异物有呼吸道内的假膜、血块、干痂、干酪样坏死物及花生、瓜子、笔帽、铁钉、小玩具等。儿童易发生气管异物的主要原因如下:(1)幼儿口含异物(或食物)哭、笑、嬉戏过程中容易发生误吸;走路不稳,易跌倒,也容易造成误吸。加之幼儿喉的防御反射功能差,保护作用不健全,以及幼儿磨牙尚未萌出,咀嚼功能差,不能嚼碎较硬食品,都是幼儿容易发生呼吸道异物的原因。(2)全麻、昏迷、酒醉等状态的患者或老年人,由于吞咽功能不全,咽反射减弱,易将口咽部异物,如义齿等误吸入呼吸道,呕吐物清除不及时,也可吸入气管内。(3)部分健康成年人由于职业工作习惯,喜将针、钉及扣等含于口中,遇有外来刺激或突然说话时可不慎发生误吸。(4)长期食管内存留的尖锐异物突入气管内,也可能形成气管食管痿及气管异物。(5)医源性因素 如气管、支气管手术中,器械装置断裂或脱落进入气管,或切除的组织突然滑落入气道内,或部分口咽异物及鼻腔异物,在诊治过程中可发生异物位置的突然变动,而误吸入下呼吸道。(6)精神病患者或企图自杀者的主动行为。
食道异物也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科急症,尤其在儿童及老年人中更为常见。当病人误咽异物后,异物会卡在食管内,其中最常见的部位是食管入口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误咽的异物类型有所不同。婴幼儿多见于2-5岁的儿童,他们常常会把物品含在口中玩耍,最常见的异物包括硬币、纽扣、电池等。成年人误咽异物主要是由于吃饭速度过快、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导致的。老年人误咽异物主要原因是口腔功能退化,假牙松动或脱落,导致误咽假牙;另一方面,一些老年人服药时不注意包装的去除,将药片和包装一同吞下,从而导致包装嵌顿在食管中。此外,一些精神异常或企图自杀的个体可能会主动将异物吞咽。食道异物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喉咙异物感、呕吐、咳嗽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尽快就医。
二、如何预防气管、食管异物的发生
呼吸道及食道异物是可以预防的疾病,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此病危险性的认识,了解预防知识,防止此病的发生。
1.避免给2岁以下儿童吃花生、瓜子、豆类等坚果类食物。
2.口含食物或进食时,避免嬉笑、哭闹、打骂。
3.教育儿童不要含食物或玩具玩耍,成人应避免口含异物作业。
4.加强对昏迷及全麻患者的护理,防止呕吐物误吸入下呼吸道,活动的义齿应及时取出。
食管异物的预防:
1.进食不宜过于匆忙,尤其吃带有骨刺类食物时,不要饭菜混吃,要仔细咀嚼将骨刺吐出,以防误咽。
2.老年人有义齿时,避免食用黏性强的食物,义齿松动或有损坏时应及时修整,睡眠时取下。全麻或昏迷的患者,如有义齿,应及时取下。
3.教育儿童纠正将硬币及玩具等放在口内玩耍的不良习惯。
4.误咽异物后,应立即就医,切忌采用吞咽饭团、馒头、韭菜等试图强行将异物推下,虽然偶尔侥幸奏效,但更多的是加重食管壁及邻近心脏和大血管损伤,增加发生致命性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手术处理的难度。
三、如何自救
1.保持镇静。当发现有食物或异物卡在食管或气管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2.刺激咳嗽反射。对于异物卡在气管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刺激咳嗽反射的方法来尽量将异物排除。可以用力咳嗽,或用拳头轻轻敲击胸部,以刺激咳嗽反射,并加强呼吸道的排异功能。
3.定位自救。当发现异物卡在食管或气管时,我们可以采取定位自救的方法。对于食管异物,可以用手指按压喉结上方,增加食管张力,促使食物向胃部移动;对于气管异物,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步骤如下:将患者的身体向前倾斜,让他们俯身,使头部低于腰部。用力捏住患者腹部的下部(腹脐上方位置),用另一只手掌扣住捏住手的背面。然后,用力向内上方方向按压腹部,进行快速而有力的按压。每次按压的深度要够深,以便将气道内的异物排出。停止按压后,立即检查患者的呼吸。一旦异物被成功排除,及时检查患者的呼吸和意识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简单却非常重要的急救方法。掌握这个方法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行动,挽救生命。在实施这个急救方法时,一定要保持冷静,迅速行动。同时,要确保自己的动作力度适当,不要过于猛烈,以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4.及时求助。如果以上自救措施无效,及时拨打急救电话120和进行现场急救。
通过增加对预防措施的了解和掌握自救技巧,可以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减少不幸事件的发生,并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共同为建设安全、健康的社会作出努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关于幽门螺杆菌的最全科普,一篇终结你所有疑问! 下一篇:"糖妈妈"产后该注意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