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感染的防治:科学预防与治疗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 冯乃超
病毒性感染主要是指病毒入侵人体,进而使得宿主细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病毒性感染症状表现是发热,寒战,乏力等症状。病毒性感染的传染性强,流行性广、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儿童群体中,做好小儿病毒性感染的预防极为重要。
小儿病毒性感染的症状
小儿病毒性感染的常见症状表现如下。
第一,呼吸道症状。呼吸道症状大多是由流感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感染导致的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流鼻涕,部分儿童还伴随有咽喉部疱疹导致的咽痛。严重的病毒感染,甚至会继发细菌感染,进而诱发肺炎,尤其是腺病毒感染,对于儿童肺部破坏极为严重。
第二,消化道症状。具体症状表现会根据感染的病毒有所差异,例如,轮状病毒感染会导致患儿出现肠炎、腹泻等症状;诺如病毒感染则会使患儿出现呕吐症状;而EV71感染则会引起较为严重的手足口病,导致患儿出现发热、手、足部、咽喉部出现疱疹等情况。
小儿病毒性感染的治疗
一般来说,对于小儿病毒性感染的治疗,可以通过一般护理药物治疗以及生活调理等方式进行改善。对于症状不严重的患儿,加上身体没有明显不适症状的患儿,可以通过多喝水进行改善,多喝水来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帮助机体更快的恢复。如果患儿已经出现了发热症状,并且体温超过了38.5℃,则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常见的包括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颗粒等。如果患儿还伴随有咳嗽等情况,则要谨遵医嘱配合一些止咳类药物进行治疗。如果儿童是流感病毒感染,则要配合抗流感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干预。
对于患有小儿病毒性感染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调整,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注意休息。儿童被病毒感染后,如果病毒没有完全清除,则要在家庭生活中对儿童进行隔离处理,避免病毒传播。期间儿童要保证良好的睡眠,促进疾病恢复,同时在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此外。儿童在出现小儿病毒性感染后,还要对其进行对症治疗,例如,如果患儿出现了发热症状,且腋下体温没有超过38.5℃,则配合物理治疗方法。例如,贴退烧贴,用温水或酒精擦拭腹股沟,腋窝等部位进行散热。如果体温超过了38.5℃,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退烧药物。
小儿病毒性感染的护理
1.多喝水。小儿病毒性感染大多是由于感冒或过度疲劳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可有可无,体温可高可低,并伴随有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在护理时让孩子多喝水,能够补充由于发烧或咳嗽,气管分泌物增多,造成的体液流失。多喝水,能够减少患儿呼吸道分泌物的粘性,有利于帮助患儿咳痰,也能防止脱水问题。
2.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新鲜的水果蔬菜对于增强儿童抵抗力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当儿童处于病毒性感染阶段时,体内的维生素消耗量会增加,这一时期家长要注意在饮食上多增加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新鲜的水果蔬菜,帮助孩子提高抗病能力。
3.做好饮食调整。当孩子在感冒或发烧期间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食欲和消化能力为其配置食物。例如,流质的粥,面条或其他食物。在饮食方面要暂时减少喂养次数,以防孩子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如果孩子伴随有咽喉部位的疼痛或者溃疡,在饮食上不应过冷或过热,也不能让孩子吃刺激性食物。在孩子进食前,可以在其口腔喷,适当的冰硼等药物来减轻孩子进食时的疼痛感。
小儿病毒性感染的预防
一,提高孩子个人免疫力。在生活中想要预防小儿病毒感染,需要从根本上进行预防,在生活中要合理膳食,让孩子吃一些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配合新鲜的水果、蔬菜。肉蛋奶等,做好饮食的均衡。在生活中家长还要注意让孩子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体质。
二,避免接触污染源。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了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等。对此,为了预防小儿病毒性感染,需要做好孩子的个人防护,在孩子外出时要为其佩戴口罩,并且生活中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要做好个人防护。在回家时注意洗手,家庭生活中需要多通风,勤消毒,预防病毒感染。
三,防寒保暖。在平时生活中家长要避免病毒感染的诱发因素,有意识的让孩子前往户外进行有氧运动,让孩子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能使孩子适应冷热空气的变化,这对于预防病毒性感染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保持孩子的个人卫生。孩子的个人卫生对预防病毒性感染有着重要作用,尤其在病毒性感染的高发季节,要注意保持孩子的清洁卫生。对此,家长要让孩子勤洗手,在洗手时使用肥皂热水,洗手时间至少在20秒以上。在平时,家长要注意多给孩子清洁玩具衣物,做好消毒,不要让孩子接触到其他带有病毒的儿童物品。
五,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当孩子逐渐成长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对于孩子的健康极为重要。如果孩子长期缺乏休息,则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对此在睡眠时,家长要为孩子的睡眠时间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家长要避免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保护会削弱孩子的免疫系统,对此,家长要让孩子自由的呼吸,新鲜洁净的空气,让孩子充分接触阳光和户外环境,但也要注意避免孩子受到过多外界刺激和冷热变化造成的不良影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