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古法针灸:中风偏瘫怎么办?这些穴位一定要记住

2023-12-20 16:43:28 王以超
辽宁中医悦禾医院    王以超
     古法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经过千年的发展和实践,被广泛应用于中风偏瘫的治疗中。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本文旨在科普古法针灸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其穴位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为临床医生、研究者和患者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深入研究古法针灸,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治疗中风偏瘫的作用机制,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什么是中风偏瘫?
      中风偏瘫是指中风后导致身体一侧肢体或面部出现瘫痪的症状。中风是指大脑血液循环中的血管发生堵塞或破裂,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出血,造成脑细胞损伤甚至死亡。而偏瘫则是指身体一侧的肌肉失去动作能力,不能正常运动。因为中风偏瘫通常只影响脑半球的一侧,所以瘫痪的区域一般是身体的一侧,包括肢体、面部、语言能力等。中风偏瘫可能会导致肢体无力、肌肉僵硬或松弛、行走困难、面部表情、说话困难等症状。中风偏瘫需要尽早进行专业治疗和康复训练,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
古法针灸在中风偏瘫中的作用是什么?
1.激活经功能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激活神经传导途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在中风偏瘫中,受损的神经通路需要重新建立连接,针灸可以帮助促进这个过程。
2.调整肌肉张力
      中风偏瘫患者常常出现痉挛性肌肉收缩或松弛无力的情况。针灸可以通过调整气血运行,平衡阴阳,减轻痉挛和改善肌肉松弛,增加肌肉力量。
3.促进血液循环
      中风偏瘫患者会出现血液循环障碍的问题。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增进微循环,改善血液供应,提高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给,促进受损神经和组织的修复。
4.调节免疫系统
      中风偏瘫患者的免疫系统常常处于亢进或抑制状态。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炎症反应,促进病情的康复。
总之,古法针灸在中风偏瘫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调整神经功能、肌肉张力、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等方面发挥治疗作用,帮助患者康复。然而,具体疗效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取适合的针灸治疗方案。
哪些穴位适用于中风偏瘫的治疗?
1.风池穴
      位于头后正中线与头骨后外缘的交点处。风池穴能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有助于改善中风偏瘫导致的肢体僵硬和无力。针刺风池穴可以通过调节交感神经活动和扩张血管来缓解肌肉痉挛和恢复运动功能。
2.太乙穴
      位于额部两眉毛中心点的凸起处。太乙穴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的作用,能缓解中风偏瘫病人的肢体疼痛和僵硬感。按摩太乙穴可以刺激神经末梢,提升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
3.翳风穴
      位于头部后方外侧,耳后下缘与颈椎横突连线的中点。翳风穴是治疗中风偏瘫的重要穴位之一,具有活络祛风、清利头目的作用。刺激翳风穴可以增加大脑对肢体的控制力度,缓解中风偏瘫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
4.涌泉穴
      位于足底第一趾趾球中央凹陷处。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位,有安神定志、益气健脑的作用。刺激涌泉穴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紊乱,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情绪和注意力,促进康复进程。
5.内关穴
      位于前臂内侧,掌腕横纹与掌指横纹交点的中点。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经穴,能调节心脏功能,并具有镇痛、舒缓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针刺内关穴可以缓解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疼痛和肌肉痉挛,有助于恢复运动能力。
6.人中穴
      位于下巴中央凹陷处。人中穴有舒筋活络、镇痛止血的作用,对于中风偏瘫导致的面部痉挛、口角歪斜等症状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按摩人中穴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面部肌肉紧张,改善面肌功能。
7.三阴交穴
      位于小腿内侧,当腓骨前缘与胫骨后缘之间的凹陷处。三阴交穴是治疗中风偏瘫的重要穴位,具有活血祛风、舒筋活络的作用。刺激三阴交穴可以促进体内气血运行,加快康复进程,同时还能缓解中风偏瘫引起的下肢无力、肢体麻木等症状。
总之,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刺激,可以促进肢体的运动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过,在进行针灸治疗时,仍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