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肢骨折后该如何紧急处理?
广州市正骨医院 申艳
骨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多发的创伤之一。不慎摔倒、交通事故、高处坠落、运动损伤等,都可能导致骨折。孩子骨折发生后,身边人常会惊慌失措,他们往往只会想到一件事——尽快把孩子送进医院!这虽然没错,但殊不知,如果第一时间急救方法不正确,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病情。在骨折发生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止血包扎
骨折往往伴随出血症状,尤其是动脉损伤导致的出血较为严重,需要立即实施有效的包扎止血处理。其一,可采用直接压迫法进行止血,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较小伤口的出血处理,即利用洁净的布料直接按压于伤口处,持续约10分钟。其二,对于各种类型的伤口,可以考虑采用加压包扎法来止血,先是用干净的布料压迫住伤口,紧接着用三角巾或绷带紧紧包扎,以增强止血效果。其三,当上述两种方法无法有效止血时,应迅速采用止血带法进行止血,具体操作为,将三角巾折叠成宽带状,在上臂上三分之一处进行包扎并打结,随后利用笔或木棍旋转活结以控制出血,但须注意,止血带的使用时间不宜过长,每隔30分钟需放松一次,每次1至2分钟,以免引发肢体缺血坏死。
在现场急救过程中,还需牢记“三不”法则:首先,避免冲洗伤口,因为冲洗可能将污染物带入伤口深处,甚至进入骨髓,导致感染风险增加;其次,不得随意复位骨折部位,因为盲目复位可能引发二次损伤,尤其是不能将外露的骨折断端送回伤口内;最后,不得擅自用药,药物的使用应严格遵循医嘱,或交由专业培训人员进行处置。
有效固定
固定技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骨折断端产生不规则移动,防止其对周边血管和神经组织造成潜在伤害。小夹板固定技术在骨折治疗领域得到了不断的总结与优化,在面临现场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可以灵活应用这一固定方法应对骨折的初步处理。此时,救助者不必拘泥于特定的材料,可以使用木板、木棍等任何具有足够硬度的物品,甚至可以将杂志卷成柱状加以利用,将这些材料妥善地放置在患肢的外侧,同时将胳膊肘弯曲至90°角,随后利用围巾、布条等柔软材料将上肢悬吊并固定于胸前,以确保骨折部位得到稳定固定。
根据不同的骨折部位,需要选择相应的固定方式来确保伤者的安全与舒适。对于上臂骨折,需要在上臂周围放置柔软的衬垫,然后将长短适中的夹板分别置于伤肢的外侧和内侧,利用布带在上下两端固定夹板,随后将肘关节弯曲至90°,使前臂保持中立位,然后,使用三角巾将前臂悬吊于胸前,确保伤肢的稳定。当前臂发生骨折时,则需用柔软的衬垫包裹骨折部位,随后,将两侧夹板分别置于前臂的手掌侧和手背侧,如果仅有一块夹板,则应置于前臂的手背侧,让孩子握好夹板,并将手腕稍向掌心方向屈曲,使用布带固定骨折部位的上下两端,并利用三角巾将前臂悬吊于胸前以保持伤肢的稳定与舒适。对于锁骨骨折的固定,则需指导孩子坐在凳子上,救助者则站在孩子背后。在孩子的腋下垫上软垫,并双手扶着肩膀向后牵引,随后,使用绷带从伤侧背部开始,经肩上、前方绕过腋下至肩后,再经对侧肩上、前方绕过腋下,最后横回背部至患侧肩上、前方,如此反复包绕8至12层以确保锁骨骨折的稳定固定。在整个固定过程中,救助者应该保持操作的规范与精确,确保孩子的安全与舒适。
固定后注意事项
首先就是要确保适宜的松紧度并密切关注末梢血液循环状况,如果固定后手指出现痛感、知觉丧失以及温度下降且指甲在施加压力后恢复红润的速度减缓,可能意味着固定过紧,需及时调整以缓解压力。在保持患肢功能位的同时需要确保夹板与皮肤之间不直接接触,在夹板的边缘、骨骼凸起处以及悬空区域,应该使用如毛巾等柔软布料作为衬垫,防止皮肤受到损伤。夹板的长度应该能够覆盖关节部位,以上臂骨折为例,固定夹板的长度应超出肩关节,延伸至肘关节以下。在固定后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移动,避免强迫孩子进行各种活动以防止骨折端移位进一步加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