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如何护理,这一篇已知晓
潍坊市人民医院心脏重症与康复科 王晓娟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是心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会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送足够的血液以满足身体的需求。引发这类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导致的心肌损伤,是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因此,全面的护理措施对于应对这类疾病至关重要。
1.监测生命体征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定期监测生命体征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体温,任何异常变化都可能表明病情恶化,因此需要及时报告给医生。
2.药物治疗管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定期服用药物来控制病情。护理人员需要详细讲解药名、剂量、时间、频次、用药目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该密切观察药物治疗后的反应,如出现副作用应及时报告医生。
3.控制体液摄入
控制体液摄入对于管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至关重要。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水肿明显者应严格限制饮水量和静脉输液速度。不合并明显低血容量因素(如大出血、严重脱水、大汗淋漓等)者,每日摄入液体量一般宜在1 500 ml 以内,不要超过 2000 ml,以减少水钠潴留,缓解症状。
4.饮食营养指导
饮食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至关重要。患者应遵循低钠、低脂、高蛋白的饮食,戒烟酒,肥胖者需减肥,营养不良者需给予营养支持,必要时注册营养师参与营养评估及治疗。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建议,并监测其营养摄入情况,适当地控制水分的摄入,避免液体潴留。
5.活动与休息安排
多项研究证实了慢性心衰运动康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改善患者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心衰患者应进行有规律的有氧运动,以改善症状、提高活动耐量和生活质量、降低心衰住院风险。
6.预防感染与并发症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能面临多种并发症的风险,如血栓形成、感染和肾功能不全等。护理人员需要了解这些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并向患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7.心理支持与疏导
慢性心力衰竭可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包括焦虑、抑郁和恐惧等。护理人员定期用量表筛查和评估焦虑、抑郁,建议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
8.症状自我评估及处理
指导患者尽早发现心衰恶化的症状及如何应对;出现心衰加重的症状和(或)体征,如疲乏加重、呼吸困难、活动耐量下降、静息心率增加≥15 次/min、出现水肿(尤其下肢)或加重、体重增加(3 d 内突然增加 2 kg 以上)时,应增加利尿剂剂量并及时就诊。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需要综合多种措施,通过全面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和病情的控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