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对后循环缺血头晕的改善
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黄术良
后循环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通常与脑部的后循环血管病变有关,包括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小脑病变等。这些病变可能会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发头晕、眩晕、平衡失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丁苯酞作为一种新型抗脑缺血的药物,在后循环头晕的治疗中疗效显著。本文将详细科普丁苯酞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的应用,如何改善患者的后循环头晕症状。
1.丁苯酞的药理作用
丁苯酞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左旋芹菜甲素消旋体,其药理作用具体如下:
1.1改善脑缺血
丁苯酞能够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通过提升脑血管内皮NO和PGI2的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抑制自由基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从而改善脑缺血区域的微循环和血流量,促进缺血组织的恢复。
1.2抑制血栓形成
丁苯酞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的形成。丁苯酞对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和微血管痉挛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从而能够有效防止血栓形成,保障脑部血流的畅通。
1.3促进血管新生
苯酞还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能够增加微血管数量,改善血管形态和结构,进而增强脑部的血液供应能力。
1.4调节脑能量代谢
后循环缺血的情况下,丁苯酞能够显著提升脑内磷酸肌酸和腺苷三磷酸的水平,有效调节脑能量代谢,减轻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产生的损伤。
2.丁苯酞改善后循环头晕作用
后循环头晕主要是由于脑部后循环血管病变导致的脑缺血所引起的。丁苯酞改善后循环头晕的机制如下:
2.1抑制炎症反应
脑缺血后,局部脑组织会发生炎症反应,导致水肿和神经细胞的进一步损伤。丁苯酞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细胞,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
2.2增加脑部血供
丁苯酞的抗脑缺血作用能够显著改善脑部后循环的血液供应,增加小脑、脑干等关键区域的血流灌注,从而缓解因缺血引起的头晕、眩晕等症状。
2.3调节神经递质
丁苯酞能够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稳定性,从而改善头晕、平衡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
2.4促进血管新生
丁苯酞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有助于在后循环区域形成新的血管网络,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脑部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从根本上解决头晕症状。
2.5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丁苯酞能够调节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抑制钙离子超载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钙离子超载是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的重要原因,丁苯酞通过稳定细胞内钙离子水平,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伤,从而改善后循环头晕。
3.临床的应用注意事项
临床应用中,丁苯酞主要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通常在患者发病后的48小时内开始使用,疗程为14天,具体用法用量为每日2次,每次25mg溶于100ml液体中,滴注时间不少于50分钟,两次用药时间间隔不少于6小时。使用丁苯酞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3.1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患者
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患者应该慎用,丁苯酞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3.2肝功能损害者
丁苯酞主要经肝脏代谢,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时应调整剂量或慎用。因此,肝功能损害患者应谨慎使用丁苯酞。
3.3严重出血倾向者
严重出血倾向者慎用,丁苯酞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对于已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3.4密切监测患者反应
使用丁苯酞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及时就医。
3.5联合用药
丁苯酞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可能产生相互作用,例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用可能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因此应避免联合使用。
综上所述,丁苯酞作为一种新型抗脑缺血药物,在后循环头晕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通过改善脑缺血、抑制血栓形成、促进血管新生和调节脑能量代谢等多种机制,有效缓解后循环头晕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