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创新为刃,为患者开辟生存希望之窗
王博毅
在当今医学界,年轻有为的专家不断涌现,他们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为疾病的诊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突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副主任李敏博士,就是这样一位备受瞩目的学者。自投身医疗工作之日起,李博士便扎根于此,在肿瘤医学的专业领域中精耕细作。回首过往,她始终将精力聚焦于各类肿瘤的个性化与规范化治疗上,在食道癌、肠癌、胆囊癌、卵巢癌、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以及儿童肿瘤等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的治疗方面,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展现出了精湛的医术。
在临床一线,李博士妙手回春,帮助众多患者缓解病痛、战胜病魔,赢得了患者的广泛赞誉;而在科研领域,她同样硕果累累,通过严谨的科研探索,不断为肿瘤学的发展添砖加瓦,为推动医学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21年,李敏博士参与的“胃癌铂类药物疗效预测标志物筛选、治疗方案优化及临床应用”项目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先后获得了1项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安徽省对外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资金支持。课题《长链非编码RNA CTD-2066L21.1调控FOXD3在胃癌顺铂耐药中的作用》作为“胃癌铂类药物疗效预测标志物筛选、治疗方案优化及临床应用”这一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获得了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同时也获得肿瘤医疗领域广泛的称赞。
该课题不仅首次深入阐释了CTD-2066L21.1这一特定lncRNA的功能,更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揭示了它在胃癌细胞对顺铂耐药中的关键作用。通过细胞株和动物实验,研究团队证明了CTD-2066L21.1和FOXD3的表达水平与胃癌铂类化疗的有效性密切相关,有望成为临床上新的逆转胃癌铂类耐药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尤为重要的是,研究团队还发现CTD-2066L21.1通过调控FOXD3这一关键蛋白,进而影响胃癌细胞的顺铂敏感性,为理解胃癌耐药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因此,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有望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减轻社会负担,还能够推动医药产业创新与发展,带来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拥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除了对胃癌的研究外,李博士在肺部肿瘤影像学特征识别方面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她研发的创新性专利技术——“一种基于影像学特征识别肺部肿瘤区域的方法及系统”,为肺部肿瘤的精准定位和诊断提供了有力保障。一直以来,肺部肿瘤由于其位置特殊、早期症状隐匿等特点,常常难以被准确识别和定位,这给后续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阻碍。李敏博士的这项专利巧妙地利用了影像学技术的优势,通过对肺部影像中肿瘤区域的独特影像学特征进行深度挖掘和精准分析,实现了对肺癌的早期、无创且高效的诊断。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这一系统能够辅助医生极大程度地缩短了肺癌的诊断时间,减少因误诊或漏诊而导致的治疗延误,降低患者接受不必要侵入性检查的风险,提升就医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使得医生能够在肺癌发展的早期阶段就采取干预措施,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时间,有效提高了肺癌的整体治愈率与生存率。
凭借在临床工作中的卓越表现以及科研领域的杰出成果,李博士在业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但是,她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是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投身到更为深入的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当中。她常说:“每一位患者的健康都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治疗方法,让他们在与肿瘤抗争的道路上多一份信心和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