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一文带您了解颅脑外伤的早期康复

2025-03-20 09:30:35 安徽省皖南康复医院(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 马凯

安徽省皖南康复医院(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   马凯

  颅脑外伤的发病率是仅次于四肢创伤的,属于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问题。并且颅脑属于我们身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如果颅脑受到严重外伤,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功能障碍。对此,除了针对无脑外伤情况进行及时的外科治疗之外,还应当做好早期的康复治疗和护理,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颅脑外伤所引发的并发症以及后遗症。

  那么,颅脑外伤的早期康复措施主要都有哪些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这篇科普文章,一起来了解一下那些关于颅脑外伤的早期康复治疗小知识吧!

  什么是颅脑外伤?

  颅脑外伤又称脑外伤,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各种外部因素而造成的头部肉眼可见的损伤。颅脑外伤很有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功能障碍,这主要取决于颅脑外伤损伤的是脑组织的哪一个特定区域,不同的区域所出现的脑损害可能会引起不同的后果。较为常见的颅脑外伤因素包括交通事故、高处坠落、运动意外、工矿事故以及各种钝器和锐器对于头部的击打等,如果治疗不及时,其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严重时可能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或导致患者存在行为功能、语言功能、运动功能、日常功能等多方面功能障碍。

  颅脑外伤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首先,无论是哪种颅脑外伤,早期康复治疗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颅脑损伤的恢复效果以及预后情况。如果早期不经过及时的康复治疗,很有可能导致患者后期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认知障碍、躯体障碍等问题,影响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其次,部分颅脑损伤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的颅脑损伤所造成的各类功能障碍症状,但可能在颅脑外伤几个月后出现相应症状。例如,患者在就诊时属于轻型颅脑损伤,但如果没有进行早期康复,在颅脑外伤数周后,还有可能出现各类精神症状和认知障碍以及躯体症状。因此,无论颅脑外伤,在早期是否有明显的损伤症状,都应当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和护理,避免患者的病情严重化,以及给患者今后的工作、学习及社会交往带来消极影响。

  颅脑外伤的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措施

  对颅脑外伤的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来说,其主要是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和神经功能损伤症状稳定,助力于提高患者的觉醒能力以及预防并发症和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具体来说,常见的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保持良姿体位  对颅脑外伤患者来说,头的位置一定要保持适宜,不宜过低,以免影响颅内血液回流。如果出现偏瘫问题,则偏瘫侧的上肢应当保持肩胛骨向前、肩前伸、肘伸展,下肢保持髋和膝微屈,踝关节保持中立位。其次,建议患者多采用侧卧位,以增加感觉刺激,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此外,还要注意每隔两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出现压力性损伤。

  促醒治疗  对颅脑外伤伴随意识障碍的患者来说,早期康复治疗应当从促醒治疗开始。一般患者意识功能恢复的顺序为:自发睁眼,到觉醒周期变化,到逐渐能够听从命令,到开始说话。在此期间可以利用各种感官刺激,包括听觉刺激、躯体感觉刺激、视觉刺激、嗅觉刺激、味觉刺激等方式帮助患者苏醒,恢复意识。

  预防直位性低血压  对颅脑外伤患者来说,可能需要长期采用卧位休息,在此期间很容易发生直位性低血压。为避免直位性低血压造成二次损伤,通常会建议患者进行起立床训练。起立床可固定在0-90度的任意位置,初次倾斜角度可以设置为30度左右,使患者每天站立两次,每次20-30分钟。并且在患者站立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于患者情况的观察,询问患者的感受,以免出现不适症状。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长期采用卧位很有可能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对此,建议患者在早期康复过程中经常抬高下肢、穿弹力袜或者使用间歇性气压泵等治疗方法,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如果患者的主动活动能力较差,还可以进行一些被动运动、肌肉功能性电刺激等治疗方法。对于主动活动能力较强的患者,除了进行相应的活动之外,还要注意避免压迫下肢和下肢活动不当,以防血栓脱落而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预防坠积性肺炎  长期进行卧床和机械通气,很容易引发坠积性肺炎问题。因此,对颅脑外伤患者来说,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呼吸功能训练,帮助患者排除气道分泌物,使患者能够逐步脱离机械通气,过渡到辅助或者自主呼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