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用爱传递生命的希望
钦州市防治艾滋病管理中心 周天恒
由于血液无法人工合成,临床用血只能依靠健康公民的自愿无偿捐献。无偿献血是救治因意外受伤大量失血的伤者和患有严重疾病需要定期输血治疗的患者的直接途径。无偿献血不仅是一种高尚的善举,更是支撑医疗体系运转、拯救生命的重要力量。展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加强了人际间的互信互助,推动了社会和谐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体现。
献血的安全性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体内的总血量大约为体重的7%-8%。一个5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全身总血量约3500-4000毫升,平时约有80%的血液参加血液循环,其余20%贮存在人体的肝、脾和肺等处。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后,骨髓的新陈代谢加快,人体在肝、脾等脏器内贮存的血液也会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和循环血量保持平衡。血管周围的液体立即会进入血管内,只要1-2小时便可补上失去的血容量;血浆蛋白大约在1-2天内即可补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7-10天即可恢复到献血前水平。所以,在正常情况下,献血不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同时,无偿献血不会传染疾病。中心血站使用的针头及血袋,均是经过国家严格检测合格的一次性采血器材,每位献血者都会使用全新的血袋。采足血液后,针头会当场剪掉,并集中进行高压消毒处理后销毁。单采血小板是在无菌密闭的环境下进行,全部使用经过严格消毒的一次性耗材,不会造成交叉感染。
无偿献血对身体的好处
促进血液新陈代谢。适当献血可以刺激身体产生新的血细胞,增强造血干细胞的活力,有益于血液的新陈代谢,进而提升身体免疫力。
降低血液粘稠度。坚持适量献血,可使血液粘稠度明显降低,加快血液流速。这有利于改善身体的供血供氧状态,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减少因血液粘稠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如血栓形成等。
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定期适量献血,能够将血液里的部分杂质、毒素以及多余的脂肪带出体外。研究表明,这有助于降低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有益于心理健康。献血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献血者自己的精神也能得到净化,心灵获得慰藉。当得知自己的血液能够挽救他人生命时,内心会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这种积极的情绪对心理健康大有裨益,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状态。
献血的基本要求
年龄:18至5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
体重:身体发育正常,男性体重不低于50千克,女性体重不低于45千克。
健康状况:体温正常,感冒、发烧、咳嗽、拔牙等使用药物一周后才可献血;血压需在正常范围内,没有贫血症状,且未患有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做过大手术一年内不宜献血,小手术三个月内不宜献血;文身一年内不宜献血;女性需避开月经期及经期前后三天。
证件:献血时需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如身份证。
献血前的准备事项
献血前不要服药、不饮酒,饮食应保持清淡,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以防影响血液质量。献血前一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可适当饮用一些水,增强人体的耐受力和调节功能。
献血后的注意事项
献血后24小时内要妥善保护静脉穿刺部位,避免水浸、污染或搓揉,以防感染或淤血。当天应避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确保身体充分休息。饮食上,可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豆制品、奶制品和鱼虾肉蛋,但不要过度进补。应多喝水补充流失的水分,避免咖啡和酒精,以利身体恢复。不宜长时间处于过热环境,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献血的类型及间隔时间
献血分为全血捐献和成分血捐献,成分血捐献一般指血小板捐献。单采血小板两次间隔不少于2周,且每年献血次数不大于24次;因特殊配型需要,在医生批准情况下,最短间隔时间不少于1周。如果先献单采血小板、后献全血,间隔不少于4周;若先献全血、后献单采血小板,间隔则不少于3个月。
无偿献血,是一场生命与爱的接力。让我们积极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用自己的热血传递爱与温暖,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点亮生命之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