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人体的“健康情报站”
粪便看似普通,实则蕴含着大量与人体健康相关的信息。从医学检验视角深入探究,粪便堪称人体的“健康情报站”。
粪便的组成:不仅仅是食物残渣
健康成人粪便中,水分约占75%,固体物质占25%。在固体部分里,真正的食物残渣仅约30%,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占70%。肠道内寄生着超1000种微生物,总数达100万亿个,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这些微生物不仅助力消化分解,还能合成维生素,如维生素K和部分B族维生素,同时构成人体免疫的首道防线。
消化道分泌物同样是粪便的重要组成。每天,消化系统会分泌7-10L消化液,像唾液、胃液、胆汁等,虽大部分被重新吸收,但仍有部分残留进入粪便,比如胆汁中的胆红素经肠道细菌作用形成粪胆素,赋予粪便黄褐色。肠道上皮细胞更新迅速,每3-5天完全更新一次,老化脱落的细胞随粪便排出,约占粪便固体物质的2%-3%。食物残渣中,膳食纤维、少量未完全分解的蛋白质和脂肪等,对维持肠道正常排泄功能意义重大。
粪便中的“健康密码”:医学检验关注什么?
医学实验室借助观察粪便的理化性质和显微镜检查其成分,能获取诸多关键信息。隐血试验用于筛查消化道出血,正常粪便不应含血,隐血阳性可能暗示消化道存在溃疡、炎症甚至肿瘤,但食用特定食物或药物可能导致假阳性。白细胞数量可反映肠道炎症,大量白细胞出现常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有关。脂肪检测能评估胰腺功能和脂肪消化吸收状况,显微镜下大量脂肪球提示胰腺功能不全等问题。寄生虫及虫卵检测是诊断寄生虫感染的“金标准”,尽管感染率下降,但特定地区和人群仍需警惕。粪便细菌培养可鉴定致病菌,为抗生素治疗提供指导;病毒检测对儿童腹泻病因诊断帮助很大。
粪便异常成分的警示意义
粪便出现异常,往往是健康问题的警示信号。白色或灰白色粪便可能由胆道梗阻引起;绿色粪便常见于肠蠕动过快;黑色粪便除了上消化道出血,还可能是药物所致;红色粪便可能源于下消化道出血或食用特殊食物。血液出现在粪便中需高度重视,根据颜色可初步判断出血部位。大量黏液,尤其是带血丝或脓液的黏液,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相关。
粪便检查的新进展
随着科技发展,粪便检查不断取得新进展。粪便钙卫蛋白可有效鉴别功能性和器质性炎症性肠病,减少不必要的结肠镜检查。肠道菌群分析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先进技术全面分析微生物组成,为多种疾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粪菌分离及移植技术已应用于部分疾病治疗。粪便代谢组学通过分析小分子代谢产物,为研究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提供新视角,有望开发更多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正确看待单次粪便检查结果
看待粪便检查结果需理性。留取样本的方法至关重要,应挑取含黏液、血液等异常部分,避免尿液污染,1小时内送检,特殊检查可能需多次取样,且不能取吸水材料上的粪便。定期筛查不可或缺,45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粪便隐血或DNA检测筛查结直肠癌,高危人群需更早开始;40岁以上人群若排便习惯变化超两周,应及时就医。同时,不要过度解读单次检查结果,粪便成分受多种因素影响,异常发现需及时复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粪便检查在医学诊断中的价值日益凸显。科学认识粪便成分,有助于我们及时察觉身体异常,在疾病早期获得警示。关注粪便健康,就是关注消化系统乃至全身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因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出现短暂的粪便颜色或质地改变,若仅凭一次异常就过度焦虑,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但如果忽视这些变化,也可能错过疾病的早期发现时机。所以,正确对待粪便检查结果,养成定期关注粪便健康的习惯,才能更好地守护身体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