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护理:术后恢复与护理要点
剖宫产是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适用于胎位异常、胎儿窘迫、产道异常、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多胎妊娠等情况。合理的术后护理不仅能减轻疼痛,还能加速子宫复原,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降低术后感染及其他不良反应的风险。
术后监测与疼痛管理
术后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体温及呼吸情况,观察切口有无渗血、红肿及感染迹象。术后初期,受麻醉药物影响,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需卧床休息,并遵循医嘱适当进食。随着麻醉作用消退,切口疼痛可能加重,影响活动和休息。医生根据疼痛程度使用镇痛泵或口服镇痛药物,并鼓励产妇适量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血栓形成。
活动与肠胃功能恢复
产妇术后六小时内应取平卧位,家属按摩双下肢腓肠肌,待麻醉消退后,指导产妇进行踝泵运动及腿部屈伸运动。术后六小时后适当翻身,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风险。待麻醉完全消退,协助产妇下床活动,有助于肠蠕动,减少肠粘连及术后便秘。饮食应循序渐进,避免产气食物,以减少腹胀不适。
伤口护理与感染预防
切口护理至关重要,保持清洁干燥,减少感染风险。每日检查伤口情况,观察是否有红肿、渗液或感染迹象,并及时更换敷料。产妇应避免过度牵拉伤口,不做剧烈动作,如弯腰、提重物等。穿宽松透气衣物,减少切口摩擦不适。拆线或拆除皮肤缝合器后仍需注意护理,若伤口出现红肿、分泌物增多或疼痛加重,应及时就医。
母乳喂养与子宫恢复
术后尽早进行母乳喂养,有助于促进母婴亲密关系,刺激催产素分泌,帮助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风险。母乳喂养时选择合适姿势,避免腹部伤口受到挤压。若乳汁分泌不足,可通过增加哺乳频率、保持心情放松、适当按摩乳房来促进泌乳。医生可能会开具促进宫缩药物,帮助子宫恢复。产后应关注恶露排出情况,若恶露持续鲜红色或伴有异味,应警惕宫腔感染或异常出血。
心理调适与营养补充
术后产妇可能出现焦虑、情绪低落等心理变化,家人应给予关爱与支持,帮助其缓解压力。合理膳食对术后恢复至关重要,饮食应以高蛋白、富含铁质及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如瘦肉、鱼类、蛋类、豆制品、新鲜蔬果等,促进伤口愈合与增强体力。多饮水可促进乳汁分泌及废物排出,避免过度滋补,防止增加肠胃负担。
恢复期的注意事项
剖宫产术后恢复期通常需要六至八周,期间应避免提重物、剧烈运动及熬夜,以免影响恢复。产后42天应进行复查,评估子宫恢复、伤口愈合及恶露排出情况。若出现持续腹痛、大量阴道出血等不适,应及时就医。适量进行产后恢复运动,如轻柔的腹式呼吸、盆底肌训练,有助于盆底功能恢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