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感冒了,该吃哪种“感冒药”?

2025-05-19 09:20:01 苏州市张家港西张医院西药房 张敏

  感冒是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季节交替之时,都容易“中招”。很多人一感冒,第一反应就是去药店买“感冒药”,但面对药架上琳琅满目的品种,常常不知如何选择。实际上,“感冒药”并不是一个单一药物,而是一个统称,包含了多种成分和功效。选错药不仅治不好感冒,反而可能掩盖病情、引发副作用。

  分清感冒类型:普通感冒≠流感

  “感冒”是一个广义说法,医学上主要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流感)两类。

  普通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典型表现是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可能伴有低热,一般病情较轻,3-7天可自愈。

  流感则是由流感病毒引起,起病急、高热明显(常超39℃),常伴肌肉酸痛、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流感对老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影响更大,可能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关键区别在于:

  普通感冒以鼻咽部为主,症状较轻;

  流感症状更剧烈、全身反应强,需要特异性抗病毒药。

  因此,一旦出现高热、剧烈头痛或明显乏力,应怀疑流感,及时就诊。

  感冒药不等于“万能药”:感冒药的常见成分及功能解析

  大多数“感冒药”是复方制剂,含有2种以上成分,用来同时缓解多种症状。常见的药物成分类别如下。

  解热镇痛药:对付发热、头痛、肌肉酸痛

  常见成分: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布洛芬等。这些药物可降低体温,缓解感冒引起的头痛、肌肉疼痛。对乙酰氨基酚对胃刺激小,适用于轻中度疼痛或低热;布洛芬则抗炎作用稍强,但不宜空腹服用。

  抗组胺药:缓解打喷嚏、流鼻涕

  常见成分: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西替利嗪等。这类药物可阻断组胺作用,减轻鼻腔黏膜充血、减少鼻涕分泌。副作用为嗜睡,驾驶或操作机械时需慎用。

  鼻减充血剂:缓解鼻塞

  常见成分:伪麻黄碱、羟甲唑啉(滴鼻剂)等。通过收缩鼻黏膜血管来改善鼻塞,迅速见效。口服剂(如含伪麻黄碱)有轻度兴奋作用,高血压患者应慎用;局部鼻喷药使用不宜超过3-5天,以防药物性鼻炎。

  镇咳药与祛痰药:改善咳嗽咳痰症状

  常见成分:右美沙芬(镇咳)、氨溴索、羧甲司坦(祛痰)等。干咳可选右美沙芬;有痰者应使用祛痰药以帮助排出分泌物,避免滞留诱发支气管炎。

  抗病毒药(限流感使用)

  常见药物:奥司他韦、扎那米韦。仅在确诊或高度疑似流感且起病48小时内使用才有效,对普通感冒无效,不建议自行购买使用。

  小结:一味追求“成分全”并不等于科学用药。症状轻微时无需复方药“全上”;反之,多症状同时存在时,复方制剂可简化用药,提升依从性。但必须注意避免重复用药和成分冲突。

  感冒药不是随便吃的:合理选择与使用的五个关键原则

  对症选择,而非一味“全能”用药

  不同感冒药针对不同症状,例如有咳嗽者才需选用镇咳药;仅鼻塞不需加用退烧药。切忌“感冒药越贵越好”,而要“对症下药”。

  避免成分重复,防止超量使用

  很多复方感冒药含有相同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若联用多个感冒药,极易导致超量服用,诱发肝损伤甚至急性肝衰竭。服药前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避免重叠用药。

  特殊人群慎用

  儿童不可随意服用成人剂量的感冒药,许多药品并未在儿童中验证安全性;孕妇服药需经医生指导;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更需权衡利弊,避免药物积聚引发不良反应。

  药物非万能,休息和支持疗法同样重要

  充足休息、清淡饮食、多饮水、保持空气湿润,是缓解感冒症状的基本措施。药物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替代身体免疫的作用。特别是在轻度普通感冒时,不一定必须用药。

  症状加重或持续不退,应及时就医

  若感冒超过一周仍未好转,或出现高热、持续咳嗽、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及时就诊排查继发感染(如细菌性肺炎)。避免盲目自行“加药”或延误治疗。

  结语

  市面上的“感冒药”种类多、成分杂,一旦选错,不但无效,甚至会带来副作用。感冒虽是常见病,但科学用药是基本素养。别把“感冒药”当成灵丹妙药,真正做到“对症吃药,安全第一”,才是战胜感冒的正确方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