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超声检查知多少
在现代医学领域,心脏超声堪称医生诊断的得力助手。它能精准呈现心脏构造和运作状态,是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重要参考。然而,不少人对心脏超声知之甚少,总觉得这项检查高深莫测。接下来,我们就一同走进心脏超声,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探寻这项医学检查的奥秘。
心脏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心脏超声检查,也就是超声心动图检查,其原理基于超声波。这种声波频率高于20000赫兹,超出人耳听觉范围,却在医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就像蝙蝠利用回声定位一样,超声心动图借助超声波反射工作。当超声波进入人体后,遇到密度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会发生反射、折射。仪器接收反射波,经计算机处理,形成心脏图像,便于医生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和血流情况。
心脏超声检查的类型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
最常见的是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患者平躺后,医生将超声探头置于胸部不同位置扫描心脏。它操作简便、无创伤且费用低,能全面评估心脏基本结构与功能,但胸壁、肺部会使超声波衰减,肥胖、肺气肿或胸廓畸形患者成像效果欠佳。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则需将探头经口腔插入食管,因食管贴近心脏后部,可避开胸肺干扰,获取更清晰图像,对心脏后部病变、瓣膜病诊断优势明显。不过它是侵入性操作,检查前需禁食,患者会有不适,还存在食管损伤风险。
其他特殊类型
此外,胎儿超声心动图用于检查胎儿心脏发育;负荷超声心动图通过运动或用药增加心脏负荷,观察不同状态下的心脏功能,有助于诊断心肌缺血等疾病。
心脏超声检查的流程
检查前准备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须特殊准备,照常饮食、活动即可,但最好穿宽松方便穿脱的衣服。要是同一天还安排了胃肠道造影等检查,要先做心脏超声,防止造影剂影响图像清晰度。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前,患者得禁食6-8小时,以免检查时发生呕吐、误吸。检查前医生会对口腔和咽部做局部麻醉,减少探头插入带来的不适。
检查过程
检查时,患者需按医嘱取左侧卧位或平卧位。医生在检查处涂耦合剂,避免探头与皮肤间有空气,确保超声波传导顺畅。接着手持探头,从胸部或食管内多角度扫描心脏。检查时患者要保持安静,配合呼吸或屏气,一般耗时15- 30分钟,复杂情况会延长检查时间。
检查后注意事项
经胸超声检查结束,擦掉耦合剂就能正常活动。经食管超声检查后,因为咽部麻醉,要禁食2小时,等咽部知觉恢复再吃东西,先选温凉的流食、半流食,别吃太热、太辣的食物。
心脏超声检查的适用人群和临床意义
适用人群
当感到心悸、胸闷、胸痛等不适,心脏超声可查找病因,判断心脏结构和功能有无异常。确诊冠心病、心肌病的患者,定期检查能掌握病情进展、评估疗效,利于调整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高危人群,检查可早发现心脏病变,及时干预。孕妇做胎儿超声心动图,能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以便妥善应对。
临床意义
心脏超声在疾病诊断意义重大。它能精准检测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助力确诊。评估心脏功能时,通过测量射血分数等指标,判断心脏舒缩能力,辅助制订心衰治疗方案。此外,还能发现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确定心脏肿瘤特点,诊断心包积液等病症。
常见误区与解答
误区一:心脏超声检查有辐射
心脏超声依靠超声波成像,不同于X射线、CT等含电离辐射的检查。超声波作为机械波,对人体无辐射风险,孕妇和儿童都能安全使用。
误区二:一次心脏超声检查就能终身诊断
心脏疾病处于动态变化中,年龄增长、生活习惯改变或病情发展,都会影响心脏结构与功能。即便以往检查正常,若出现相关症状或属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仍需定期复查。
误区三: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就是最终诊断
心脏超声虽对疾病诊断意义重大,但并非唯一标准。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症状、病史,以及心电图、血液检查等其他结果综合判断,才能得出准确诊断和治疗方案。
心脏超声检查安全无创、精准度高,是医学上广泛应用的检测手段。无论是诊断心脏疾病、制订治疗方案,还是监测病情发展,都发挥着关键作用。患者提前了解检查要点,既能有效配合医生,又能及时发现心脏健康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