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急症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从耳尖放血到西药联用
高血压急症发作时,血压会突然飙升(常超过180/120mmHg),还可能伴随头晕眼花、胸口发闷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这种情况多见于原发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因诱因导致血压骤升,还会影响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此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很关键。比如中医的耳尖放血疗法,搭配现代医学的西药联合应用,将古今智慧结合,科学护理,为患者争取生机,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这些护理手段。
认识高血压急症
高血压急症属于血压骤然急剧攀升的危险状况,通常收缩压会超过180mmHg,同时舒张压超过120mmHg。发病时可能出现头痛、呕吐、胸痛、呼吸不畅等表现,还会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如引发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等情况。这属于危急重症,一旦发现必须马上拨打120,不能耽误时间,送医后要配合医生迅速降压,防止出现严重后果。
中医护理
耳尖放血 耳尖放血是中医里传承已久的急救法子,操作起来不复杂。中医认为耳朵和全身经络相连,耳尖是经气汇聚的地方。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在这儿放血能起到清热泻火、平肝潜阳的作用,缓解血压升高带来的不适。操作时先用医用酒精给耳朵消毒,然后用三棱针或一次性采血针快速刺入耳尖穴位,挤出3到5滴血。这个过程时间短、伤口小,但要规范操作防止感染。需注意,这只是应急处理办法,不能替代专业治疗,放血后要尽快去医院。
穴位按摩 在中医护理高血压急症时,除耳尖放血外,穴位按摩亦是有效之法,常用太冲穴与曲池穴。太冲穴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作为肝经原穴,按摩此穴可疏肝理气、平肝熄风;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按揉能清热解表、调和气血。操作时,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以有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按3-5分钟,每日可多按几次。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运行,能减轻血压升高引起的头痛、头晕等不适。
西药联用
硝普钠 硝普钠是高血压急症常用药,可直接扩张动静脉来快速降压。通常经静脉滴注给药,医生会依据患者血压精准调节剂量和滴速。用药时需持续监测血压以防过低,同时留意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
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对静脉及冠状动脉有作用,可降血压、扩张冠状动脉以改善心肌供血。伴心绞痛的高血压急症患者适用此药。给药方式有舌下含服和静脉滴注,舌下含服起效快,通常1-2分钟就能发挥药效。
其他常用药物 高血压急症治疗常用药还有钙通道阻滞剂(如尼卡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等。医生会依据患者年龄、血压高低及有无基础病等情况,综合考量后选用最适宜的药物搭配,以精准控制血压。
中西医结合
中医护理和西药治疗各有优势,二者配合能增强疗效。紧急情况下,中医的耳尖放血、穴位按摩可快速缓解症状,为患者就医争取时间;西药能精准调节,迅速把血压降到安全范围,保护重要脏器。病情稳定进入康复期,中西医结合护理也有体现。中医借助中药调理、饮食指导、情志护理等改善患者体质,预防高血压急症复发,建议饮食清淡,多吃芹菜、木耳等降压食物,引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西药则持续维持血压稳定。
日常预防
日常生活里,饮食得清淡,少放盐少放油,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快走、慢跑这类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同时要戒烟限酒,作息保持规律。高血压患者要重视血压监测,早晚各测一次并做好记录,要是数值波动异常,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另外,心态调节也很重要,长期紧张焦虑容易让血压升高,可通过听音乐、散步或者和朋友聊天来缓解压力,让情绪保持稳定。
高血压急症发病凶险,需熟知中西医结合护理要点。若身边有人突发急症,保持镇定很关键,可立即用耳尖放血等应急手段,同时迅速拨打急救电话,为抢救争取时间。平时做好预防,才能更好地守护家人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