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冠心病的预警信号,这些症状千万别忽视

2025-07-04 14:09:50 娄底市中心医院 刘浪

  冠心病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心肌供血不足而发生的一系列心肌缺血缺氧症状。冠心病是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临床上早期症状较难被识别,很多患者都是在首次发病时就造成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所以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警示信号认识就尤为重要。本文围绕三类核心信号进行专业解读,帮助公众从中知晓冠心病的相关防范。

  典型与非典型胸痛:不容忽视的心脏报警信号

  胸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症状,尤其当发生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时尤为突出。典型发作部位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如压榨感、紧缩感,常向左肩、颈部、下颌放射,持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不等,多在劳累、寒冷、情绪激动后诱发,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缓解。

  但目前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有20%-40%的冠心病患者不出现胸痛,尤其是妇女、老年患者及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不典型胸痛,容易误诊为胃病、胆囊疾病,包括上腹部烧灼感、消化不良感;或以颈部压迫感、肩背部酸胀感,甚至表现为牙痛等。

  非心源性胸痛容易发生误诊漏诊,主要是因为发作部位不固定及疼痛阈值不同。故大众应有一般性常识,一旦有上述情况,尤其是在心情烦躁、疲劳、寒冷的情况下反复发生,要多警惕心源性疾病的可能,即刻就诊检查冠脉疾病。

  运动耐量下降与心功能代偿失衡的表现

  冠心病早期往往会因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减少而导致心肌缺血,在基础状态下,心肌尚可通过冠状动脉的自主调节机制保证基础需氧,当活动量增加后,心肌需氧需求急速增加,若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量不能快速增加,则可导致心绞痛或出现其他心功能异常表现。

  体力活动降低是冠心病的早期隐匿性的但敏感的指标,患者以往能够轻易完成的体力活动(如上楼梯、快步走路、抱孩子),如今出现疲劳、呼吸困难、心跳不规则或胸部疼痛等,往往归咎为“年纪大了”“身体不行了”而不注意其心源性原因。

  此外,夜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下肢水肿也有可能表明心功能代偿不平衡,多表现为左心功不全导致的肺瘀血等症状,休息或加重发生在夜间,为左心衰主要症状,提示心肌受破坏较重,心脏功能早期的评估干预也应及时介入。

  对于这种临床表现的鉴别要点应结合既往心血管疾病病史及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吸烟史、肥胖症等)分析可能性,必要时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或心运动试验等明确诊断心肌供血不足。

  心律失常与猝死风险:冠心病的“隐形杀手”

  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生较常见,严重程度存在差异,有的无任何自觉症状,有的有心悸、眩晕、乏力、黑曚甚至晕厥,严重的可引起猝死。目前认为,50%冠心病死亡为猝死,主要死亡原因为致死性心律失常,以室颤以及高度房室阻滞。

  在心肌缺血或梗死区域内由于细胞电活动的紊乱,容易产生异位起搏点或者再入环路从而引起心律失常,临床常见的有心房颤动、室早、非持续性室速等,其不正常节律可发生在静息状态下或可被一些诱因诱发,如情绪激动、饮酒、劳累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以“猝死”为首发表现,并无明显先兆。这类患者多存在多个危险因素或隐匿性心肌病理改变,例如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心率变异性降低、QT间期延长等。因此,具有高危因素人群,如曾经发生过心肌梗死、存在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定期监测心脏电生理状态,有必要者可考虑植入除颤器(ICD)等一级预防措施。

  另外,还发现夜间猝死发生率升高可能与神经自主调节障碍、缺血耐受性减低等有关。夜间反复出现的心悸、盗汗、胸闷惊醒者应早去医院,做动态心电图,以免心律发生异常等意外。

  结语

  冠心病并非突如其来,而是积年累月动脉硬化的结果。尽管冠心病的先兆不明显,但足够典型,足够察觉。胸部疼痛,运动无力,心跳不稳,都是警告信号。

  增强对这些信号的敏感性,尤其是对中老年群体、三高群体、家族史人群,要通过规律体检、健康生活习惯(控糖控脂、戒烟限酒、规律运动),医生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使冠心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与延缓。当我们真正认识疾病,重视信号,及时干预,就能赢得时间、捍卫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