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保护性约束:手术台上的“温柔捆绑”是为救命

2025-07-07 10:09:33 崇左市人民医院 梁芳

  当您在进入手术室后,护士可能会为您系上约束带,您的身体会以这样的方式“捆绑”在手术台上,此时您可能会困惑不解,感到十分紧张,心里会想:“为什么要把我‘绑’起来呢?”但实际上这种“捆绑”并非大众认为的那样,这实际上是一道关乎生命安全的“救命绳”。本文会解除您心中的困惑,帮助您知道这种“温柔捆绑”背后的意义和逻辑。

  一、为何要“捆绑”?为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守护无菌环境,降低感染风险

  手术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细菌入侵,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杜绝感染问题。但患者在麻醉状态下可能会出现肢体的无意识摆动,患者的手很可能会触碰手术器械或者是敷料等无菌物品等,一旦无菌环境因此破坏,就会让细菌趁虚而入,这大大增加了术后感染风险。而保护性约束可以将患者的肢体固定在安全区域,既避免了触碰污染物品,也为医护人员打造稳定的操作空间,让患者可以远离被感染风险。

  防止意外伤害,确保患者安全

  患者在接受麻醉后,身体如同失控的“提线木偶”,几乎完全失去自主控制身体的能力。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若不借助外界力量进行约束,患者可能在术中突然抬手或者翻身等,甚至可能滚落手术台。要知道,手术台上连接着各种维持生命的管路,气管是为了保障呼吸,静脉通路是为了输送药物,这些生命的“通路”一旦被拉扯脱落,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手术中一定要进行“温柔捆绑”,医护人员会用柔软的绑带将患者稳稳固定,既能防止患者坠床,又能避免患者的无意识动作对生命支持设备造成破坏,切实守护患者安全度过手术全程。

  精准控制体位,促进手术成功

  不同手术对患者的体位有着严格的要求。如需要接受脊柱手术的患者需要俯卧,而髋关节置换术则要持续保持特定侧卧姿势。在正式进入麻醉后,患者的肌肉会因此松弛,可能会因为身体不受控制而存在姿势山峰的改变,但是手术本身需要极为精细的操作,如果患者自身难以维持稳定体位,出现轻微移动就可能导致手术视野偏移,这会让手术操作难度陡增。因此,保护性约束的应用是极为必要的,它如同精准的“固定器”一样,让患者能够始终保持最佳的手术体位,帮助医生清晰观察病灶,实现精准下刀,为手术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二、应如何“捆绑”?遵循科学原则

  做好必要性评估

  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保护性约束,医护人员会做好术前综合评估,依据患者的年龄、病情、麻醉方式等因素选择方案。对于清醒且配合的患者,约束可能并非必要。但对于老年体弱、意识不清或手术复杂的患者,约束则是保障安全的重要手段。这种评估过程就像为患者量身定制“安全方案”,确保约束措施用在刀刃上。

  遵循人性化设计

  现阶段的保护性约束设备早已告别“冰冷束缚”的刻板印象,医护人员使用的约束带采用柔软透气的材料,表面还覆有亲肤的海绵垫,接触皮肤时如同被轻柔包裹。而且,固定方式也充满巧思,会保持绑带松紧度的适中,既能起到固定作用,又不会勒伤皮肤。同时,约束位置也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医护人员会避开关节、血管等敏感部位,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不适,让“捆绑”也能充满温度。

  实施动态化检测

  手术期间医护团队会时刻关注患者状态,约束情况也不例外。医护人员会像“哨兵”般,定时检查约束带的松紧度和患者的皮肤状况。若发现局部皮肤发红或患者有轻微不适,医护人员会及时调整绑带位置和松紧,确保手术过程舒适又安全。

  由此可见,手术台上的保护性约束从不是冰冷的限制,而是医护人员用专业素养为患者织就的安全网。这是因为当患者因麻醉失去自主控制时,无意识的肢体动作可能触碰无菌区域,或者会出现拉扯导管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会严重影响手术进程。所以,在手术进行期间,这些以往被误解的“捆绑”操作是极为必要的,且在当今社会医护人员所使用的是柔软护垫与弹性绑带,并不会造成严重的不适感,这也为精密手术创造稳定条件。而且,每一道约束的松紧度都经过了医护人员的反复调试,每一次固定的位置都经过了科学的考量,这看似“捆绑”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温柔的守护,能够让手术在安全轨道上推进,让患者在苏醒后能安然迎来康复的曙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