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MRI检查科普:消除对“嗡嗡声”的恐惧

2025-07-11 09:18:05 柳州市融安县人民医院 刘强

  当医生建议做MRI检查时,许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巨大仪器发出怪异嗡嗡声的画面,甚至因此感到紧张。其实,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方式,能够帮助医生清晰观察人体内部结构。检查过程中设备发出的声响,不过是磁场变化和电流调节时的正常现象,就像家用电器运行时也会有轻微噪音一样。

  一、MRI检查背后的科学原理

  当我们躺进MRI设备时,首先会感受到强大磁场的存在。这种磁场强度相当于地球磁场的数万倍,但它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其作用原理类似于用磁铁吸引铁屑。人体水分中的氢原子在磁场作用下会整齐排列,此时设备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这些氢原子就会像被拨动的琴弦般产生振动信号。通过接收这些振动信号的变化信息,计算机就能绘制出人体内部组织的清晰图像。

  二、检查过程中的声音从何而来

  躺在MRI设备中听到的规律性声响,源自设备内部梯度线圈的精密运作。这些铜质线圈缠绕在磁体核心周围,其工作原理类似于音响设备的发声单元。当设备需要精确定位扫描位置时,控制系统会向特定线圈输送脉冲电流,电流强弱变化引发线圈的规律性伸缩运动。这种物理振动通过设备支架传导至外壳,最终形成我们听到的“咚咚”敲击声。

  不同检查部位会触发差异化的声响模式。进行脑部精细扫描时,设备需要以每秒数十次的频率切换磁场梯度,这导致线圈产生连续的高频振动,声响如同密集的鼓点。而在关节检查中,系统采用间隔式脉冲序列,声响则呈现明显的强弱交替特征,类似有节奏的敲门声。技术人员通过调节脉冲序列参数,既能保证成像质量,又能将声波能量始终控制在安全阈值内。

  现代MRI设备采用多层防护设计来降低噪音影响。最内层的真空隔音舱能将声波能量衰减60%以上,其原理类似于保温瓶的真空隔热结构。线圈支架与设备外壳之间填充的硅胶缓冲垫,可吸收80%以上的机械振动能量。部分新型号还配备主动降噪系统,通过发射反相声波抵消特定频率的噪音,这项技术原理与降噪耳机相似但更为精密。

  医疗设备制造商严格遵循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声学安全标准。每台设备出厂前都需通过声压测试,确保一米距离处的最大噪音不超过85分贝——这个数值相当于城市主干道的环境噪音水平。医院定期维护时,工程师会使用激光测振仪检测线圈支架的振动幅度,及时更换老化的缓冲部件。这些措施使得检查过程中的声响虽然明显,但完全不会影响听力健康。患者在检查后出现的短暂耳鸣现象,通常源于精神紧张导致的感官敏感,与设备噪音本身并无直接关联。

  三、轻松应对检查时的噪音困扰

  躺在MRI检查床上时,佩戴合适的听力保护装置是应对噪音的第一道防线。多数医院会提供一次性泡沫耳塞,这种柔软材质能有效衰减中高频噪音,使用时需将其搓细后完全塞入耳道,待其自然膨胀即可达到最佳隔音效果。对于经常需要复查的患者,建议选购医用级硅胶耳塞,这类产品可重复使用且贴合度更佳。

  现代MRI设备配备的静音扫描模式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该技术通过优化梯度线圈的电流变化曲线,使机械振动频率降至人耳敏感区之外。虽然扫描时间会延长10-15分钟,但噪音强度可降低约40分贝。检查前患者可主动询问设备型号,像西门子Biograph系列、GE SIGNA架构都支持该功能。

  建议患者在预约检查后开始进行适应性练习:每天用手机播放MRI模拟音频,从10分钟逐步延长至30分钟,同时配合腹式呼吸训练。检查过程中可采用注意力转移法,比如默数呼吸次数、回忆愉快旅行经历,或想象自己躺在阳光明媚的沙滩上。曾有位教师患者通过默诵古诗成功完成45分钟脑部扫描,她事后描述“那些规律的声响变得像配乐朗诵的节拍器”。

  四、结束语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让MRI检查变得更加高效和人性化。尽管“嗡嗡声”在检查中难以避免,但它既不会带来疼痛,也不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与其让对噪音的担忧延误病情,不如放下顾虑,坦然接受检查。毕竟,一次短暂的MRI检查,或许就能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