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守护生命的黄金时刻
在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数据显示,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因它离世。而发病后的4.5-6小时,更是决定患者生死与康复质量的“黄金时间窗”。掌握科学的院前急救与家庭维护方法,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每个家庭必备的健康技能。
一、快速识别:抢占黄金救援先机
脑卒中发病急骤,但通过简单口诀,普通人也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危险信号。国际通用的“BEFAST”原则和国内简化版“120口诀”,是快速识别的两大“利器”。
(一)“BEFAST”口诀详解
B(Balance)平衡失调:突然走路不稳、身体摇晃,甚至无法站立,可能是小脑或脑干受损。例如,患者在平地行走时突然向一侧倾倒,无法保持平衡。
E(Eyes)视力异常:单眼或双眼突发视力模糊、重影,甚至短暂失明。部分患者描述“眼前突然黑了一块”或“看东西出现重影”。
F(Face)面部不对称:让患者微笑,观察是否一侧嘴角下垂,鼻唇沟变浅。可通过对比两侧面部表情来判断。
A(Arms)肢体无力:双臂平举时,一侧手臂无法维持水平,或缓慢下垂。可让患者闭眼平举双臂10秒,观察是否出现单侧无力。
T(Time)及时行动: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刻拨打120,并记录发病时间。时间是抢救脑卒中的核心,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二)“120”快速识别法
“1”看一张脸:观察面部是否对称,有无口角歪斜。
“2”查两只胳膊:让患者双臂平举,检查是否单侧无力或下垂。
“0”聆听语言:判断患者说话是否清晰,有无表达或理解困难。
特别提醒:部分患者症状可能短暂消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但这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必须立即就医排查,防止进展为严重卒中。
二、院前急救:与时间赛跑的科学行动
发现疑似脑卒中患者后,正确的院前急救能显著提高生存率和康复质量。错误操作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一)紧急呼叫与信息传递
立即拨打120:保持冷静,清晰告知调度员患者具体位置(如小区名称、楼栋号)、主要症状(如“左侧肢体不能动,说话不清楚”)、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
专人接应救护车:安排家人在路口等待,手持醒目标志(如红色布条),减少寻找时间。
准备就医资料:提前整理医保卡、病历本、近期检查报告(如血压、血糖记录),方便医生快速了解病情。
(二)现场科学处置
正确摆放体位:让患者就地平卧,头偏向一侧或采用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若患者意识清醒,可将头部垫高15-30度,改善脑部血液回流。
保持呼吸通畅:解开领口、领带、紧身衣物,及时清除口腔异物。若患者假牙松动,需取出,避免堵塞气道。
禁止摇晃或强行唤醒:可能加重脑部出血或损伤。
切勿喂水喂药:吞咽功能受损时,喂水喂药易导致呛咳或窒息。
不要随意搬动:尤其是出现抽搐时,强行搬动可能造成骨折。若需移动,需多人协作,保持头部与身体在同一轴线。
(三)转运医院选择
优先送往设有卒中中心的医院,这类医院具备24小时溶栓、取栓能力,能提供“一站式”高效救治。可通过以下方式查找:
当地卫健委发布的“卒中急救地图”:标注了具备溶栓、取栓资质的医院。
拨打120时咨询调度员:优先推荐最近的有救治能力的医院。
三、家庭维护:全周期守护健康防线
家庭是预防脑卒中的“第一道关卡”,也是患者康复的“核心战场”。科学的家庭管理可降低发病风险,提升康复效果。
(一)预防阶段:远离发病诱因
饮食:遵循“三少一多”原则,即少盐(每日<5克)、少油(每日食用油<25克)、少糖,多吃蔬果(每日500克)、全谷物、鱼类(富含Omega-3脂肪酸)。
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如跑步)。运动可降低血压、改善血脂,增强血管弹性。
作息: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长期睡眠不足会增加卒中风险。
戒烟限酒:吸烟会使脑卒中风险增加2倍,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需严格戒除。
慢性病管理
高血压:每天早晚测量血压,严格遵医嘱服药,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冬季血压易波动,需加强监测。
糖尿病:定期监测血糖,控制饮食,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
高血脂: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必要时服用降脂药物,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2.6mmol/L以下。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心电图、血脂血糖等专项检查,早期发现血管斑块、心律不齐等隐患。
(二)家庭急救准备
基础设备:电子血压计、血糖仪、体温计。
急救资料:制作“健康信息卡”,记录患者姓名、过敏史、常用药物、紧急联系人;整理病历、检查报告,便于急救时参考。
技能学习:家庭成员参加正规急救培训,掌握心肺复苏(CPR)、海姆立克急救法,熟练操作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可通过红十字会、社区医院等渠道报名学习。
应急预案:制定家庭急救流程表,明确分工(如谁拨打120、谁准备资料、谁照顾患者),定期进行模拟演练。
(三)康复期家庭护理
被动运动:早期由家属帮助患者活动关节(如手指屈伸、膝关节旋转),防止肌肉萎缩。
主动运动:从坐起、翻身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站立、行走。可使用助行器、平衡杠辅助练习,每天训练3-4次,每次20-30分钟。
发音训练:从简单音节(如“啊”“喔”)开始,逐步练习词语、句子。
交流训练:通过看图说话、讲故事等方式,鼓励患者表达。可利用手机APP(如“语言康复训练”)辅助练习。
饮食调整:从糊状食物(如米糊、土豆泥)开始,逐步过渡到软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吞咽练习:进行舌肌训练(如伸舌、卷舌)、鼓腮练习,改善吞咽功能。严重患者需鼻饲喂养,防止呛咳。
(四)预防复发
严格遵医嘱服药: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降压药、降脂药,切勿自行停药。漏服药物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血压波动。
定期复查: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按时复诊,之后每半年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评估治疗效果。
脑卒中防治是一场“全民健康保卫战”。从识别症状到科学急救,从日常预防到康复护理,每个环节都需要我们用知识和行动守护生命。记住:时间就是大脑,科学应对才能为生命赢得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