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老年慢性病居家护理:如何平衡药物治疗与生活干预?

2025-07-11 09:52:03 钦州市灵山荔海护理院 周崇廉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长期与慢性病共处。居家护理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但如何平衡药物治疗与生活干预,却让不少家属感到困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既专业又贴近生活的话题。

  一、老年慢性病的特点与居家护理挑战

  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这些疾病往往需要长期管理,且容易同时存在多种病症。与急性病不同,慢性病的发展像缓慢流动的河水,症状时轻时重,需要持续关注。居家护理时,老人常面临记不清服药时间、药物副作用影响生活质量等问题,而家人则容易陷入“只靠吃药就行”的误区。药物确实是控制病情的重要手段,但过度依赖药物可能带来新问题。比如降压药服用不当会导致头晕跌倒,降糖药与饮食不匹配可能引发低血糖。同时,单纯吃药而忽视运动、饮食等生活调整,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许多子女担心老人活动受伤,反而限制其日常活动,这会让肌肉更快萎缩,形成恶性循环。

  二、药物治疗的科学管理方法

  老年人用药管理首先要建立清晰的服药清单。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药盒区分早晚药物,或者在日历上做明显标记。特别要注意的是,许多慢性病药物服用时间有讲究:降压药通常建议早晨服用,避免夜间血压过低;而降糖药则需要与进餐时间精准配合,比如阿卡波糖要在吃第一口饭时嚼服。对于记性差的老人,可以设置手机提醒或使用带电子铃的药盒。家属要定期帮老人整理药箱,过期药品及时处理,最近一次的就诊记录和用药调整单最好贴在冰箱门上。当出现副作用时不要自行停药,比如服用他汀类药物后肌肉酸痛,应该记录症状出现时间、持续多久,下次复诊时详细告诉医生。有些药物需要定期抽血检查,像华法林要监测凝血功能,利尿剂要注意电解质平衡,这些关键时间点最好在家族群里设置集体提醒。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比如止痛药和抗凝药同服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某些抗生素会影响降糖药效果。建议每次就诊时带上所有正在吃的药品(包括保健品),让医生整体评估。中成药也不可忽视,比如银杏叶制剂可能加强抗凝作用。如果遇到不同医院开具的药物,最好找家庭医生或药师做一次全面核对。

  三、生活干预的有效实施策略

  饮食调整需要像配药方一样讲究个性化。高血压老人适合采用“得舒饮食”,重点增加蔬菜、全谷物和低脂乳制品,但肾功能不全者要控制钾的摄入;糖尿病患者不必完全戒断水果,而是选择低糖品种如柚子,在两餐之间少量食用。烹饪方式上,清蒸、炖煮比煎炸更健康,用香料代替部分盐也能提升口感。特别要注意的是,许多老人因牙口不好只喝粥,这会导致血糖波动和营养不良,可以把蔬菜切碎拌入软饭,或者用搅拌机把鱼肉打成茸加入粥里。每周固定两三天记录详细饮食情况,包括加餐的零食,复诊时带给营养师参考。

  适度运动要遵循“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的原则。关节不好的老人可以坐在椅子上做上肢运动,或者扶着厨房台面练习踮脚尖;心肺功能较弱者推荐“间歇训练”,比如散步3分钟、休息1分钟交替进行。太极拳和八段锦这类柔和运动特别适合,既能改善平衡力又不会太剧烈。关键是要把运动融入日常生活:看电视时活动脚踝,浇花时练习深蹲,甚至整理衣柜也是很好的上肢锻炼。要注意运动前后的血压血糖监测,如果数值异常波动要及时调整方案。

  环境改造是生活干预的基础工程。浴室要安装防滑垫和扶手,马桶旁加装起身支架;常用物品放在腰部到眼睛高度的位置,避免频繁弯腰或踮脚。光线不足容易导致跌倒,走廊、楼梯处应增加感应夜灯。厨房可以准备带放大镜的秤和量杯,方便视力退化的老人自己控制饮食分量。卧室温度保持在20-24摄氏度最理想,太冷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痉挛,太热则可能造成脱水。

  四、结束语

  老年慢性病的居家护理是一场持久战,药物治疗和生活干预就像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您找到更适合家人的护理方案。记住,专业医生的指导始终是最可靠的保障,遇到问题时不要犹豫,及时咨询医疗团队才是明智之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