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便血,教你分辨危险信号和应对方法

2025-07-14 14:27:45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外科 黄艳

  清晨如厕,马桶里的一抹鲜红总让人瞬间心跳加速,便血就像身体发出的 “红色警报”,既令人担忧又充满迷惑。便血的背后,可能是饮食不当引起的短暂异常,也可能是疾病发出的危险信号。学会分辨这些信号,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是守护健康的关键一步。

  一、便血的“颜色密码”:不同颜色对应不同状况

  便血的颜色千差万别,而每一种颜色都蕴含着独特的“健康密码”。鲜红色血便,通常是最容易引起人们警觉的类型,它往往意味着出血部位靠近肛门,血液未在肠道长时间停留,比如痔疮、肛裂等常见肛肠疾病。痔疮导致的便血,常在排便后出现,呈点滴状或喷射状,血液与粪便不混合;肛裂引起的便血,除了血液鲜红外,还会伴有肛门的疼痛,有时疼痛可持续数小时。

  暗红色血便则暗示出血部位可能在肠道中下段,血液在肠道内停留了一段时间,经过氧化后颜色变暗。像直肠息肉、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都可能引发暗红色血便。直肠息肉引起的便血,一般血量较少,血液多附着在粪便表面;直肠癌引起的便血,多为暗红色血夹有粘液,有大便性状和排便习惯的改变。溃疡性结肠炎除了粘液脓血,还会伴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黑色血便,又称为柏油样便,是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分解,形成黑色如同柏油一样粘稠且有特殊腥臭味的粪便。通常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上消化道疾病都可能导致黑色血便。少数情况下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也会产生黑便。

  二、常见疾病:便血背后的“隐藏推手”

  除了上述提到的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等疾病外,还有一些疾病也可引发便血。感染性肠炎,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发热、腹痛、腹泻。憩室病,可突发大量鲜红或暗红色血便,可伴有腹痛。缺血性肠病,突发腹痛后便血,暗红色或鲜红色,多见于老年人或有动脉硬化者。肠道血管畸形,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肠道疾病,由于肠道血管发育异常,容易破裂出血,导致便血,可表现为黑便或血便,这种出血有时较为隐匿,不易被发现。

  三、应对策略:科学处理便血问题

  当发现便血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过度惊慌。仔细观察便血的具体情况,包括颜色、血量、与粪便的关系,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腹痛、发热、头晕、心慌等,这些信息对于医生诊断病情至关重要。

  及时就医是关键。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便血,都不应忽视,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可能还会安排一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肠镜检查、胃镜检查等,以明确出血原因。

  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便血,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对于痔疮、肛裂等肛肠疾病,轻度患者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坐浴、使用药物等保守治疗方法缓解症状;严重患者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直肠息肉一般建议通过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防止息肉恶变。直肠癌则需要手术切除肿瘤,并辅以化疗、免疫治疗等方法。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通常需要使用药物进行长期治疗以控制炎症,缓解症状。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便血,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需要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治疗;胃癌患者则需要综合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四、日常预防:从生活细节守护肠道健康

  预防便血,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要保持均衡,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减少痔疮、肛裂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同时,要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也至关重要。每天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肠道蠕动,预防肠道疾病。

  便血虽然令人担忧,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学会分辨危险信号,采取科学的应对方法,就能将健康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当身体发出“红色警报”时,不要盲目猜测和恐慌,及时就医、科学处理,同时注重日常预防,就能为肠道健康筑起坚固的防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