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聊一聊手足口病

2025-07-14 14:32:51 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杨碧莹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的儿童常见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常见于4-9月份。主要病原体有肠道病毒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

  一、手足口病有什么症状?

  该病急性起病,一般症状较轻,以发热及手、足、口等部位斑丘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多在一周内痊愈,但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典型症状有:

  1.初期症状:发热(38℃左右)、食欲不振、乏力、咽痛。

  2.典型皮疹:

  (1)手、足:在手掌、脚掌、指尖、趾尖等处出现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或疱疹,通常不痛不痒,但部分患儿可能有轻微触痛。

  (2)口腔:口腔黏膜、舌头、颊部等处可见散在的小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小溃疡,伴有灼热疼痛,导致孩子不愿进食、哭闹、流口水。

  (3)臀部、膝盖:部分孩子还可能在臀部或膝盖等受压部位出现类似皮疹,多为红色丘疹或浅表疱疹,不易破裂。

  二、通过什么方式或途径传染的?

  1.密切接触:碰到患儿用过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等物品都有可能感染,孩子爱玩的海洋球池和摇摇车都是高危场所;

  2.呼吸道飞沫传播:患儿在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会通过飞沫将病毒排出体外,周围的孩子若近距离接触,容易通过口鼻吸入带病毒的飞沫而被感染。尤其是在室内空气流通较差的环境中,如教室、寝室或家庭中,飞沫传播的风险更高。由于儿童自我防护意识差,喜欢亲密接触,病毒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传播;

  3.粪口传播:手足口病的病原体——肠道病毒,在患儿的粪便中含量较高。若儿童或看护人员在处理患儿排泄物、换尿布或清洗便器时没有彻底洗手,就可能把病毒带到其他物体表面,进而通过污染的手、食具、水源等再次进入口腔引起感染。尤其在卫生习惯不佳或公共场所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粪口传播极为常见。

  三、哪些人容易患病?

  不同年龄人群均可以感染手足口病,其中约90%的病例集中在6岁及以下的儿童,特别是2至4岁年龄组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尤其是托幼机构、早教中心的儿童。

  四、已经患过手足口病的还会再次患病吗?

  手足口病患者病后会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持久的免疫力,但因多种肠道病毒血清型均可引起手足口病,且不同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因此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肠道病毒血清型而多次发生手足口病。

  五、日常如何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保持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洗手;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应在使用前后充分清洗、消毒;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不要共用毛巾、水杯等个人物品;避免密切接触手足口病患者。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常开窗通风,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做好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经常清理垃圾、粪便,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预防接种疫苗: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六、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单位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每日开展晨检,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通知家长尽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医。

  2.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天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椅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活动室、教室、宿舍等地面每天湿式拖扫。

  3.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4.如果是幼儿园小朋友或学校学生感染手足口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且居家治疗。孩子未彻底治好前,不要急着到幼儿园、学校上学,防止传给别的儿童,待症状消失一周后方可上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