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筛查与预防护理:早发现,早干预的关键
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肠癌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一、认识肠癌:症状与危害
1.肠癌的典型症状
肠癌在早期往往症状隐匿,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一系列警示信号:
排便习惯改变:这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原本规律的排便习惯突然改变,持续超过2周就应引起警惕。
粪便性状异常:包括黏液便、血便(鲜血或暗红色血)、脓血便、粪便变细(铅笔样便)等。特别要注意的是,血便常被误认为是痔疮而延误就诊。
腹痛不适:初期多为隐痛或腹部不适,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出现持续性疼痛。当出现肠梗阻时,疼痛会明显加剧。
腹部肿块:多见于右半结肠癌,可在腹部触及质硬、结节状的肿块。
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这些症状往往提示疾病已进入中晚期。
2.肠癌的伴随症状
当肿瘤进展到晚期,可能出现:腰骶部酸痛(肿瘤盆腔浸润);持续性腰骶尾部疼痛(侵犯神经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早期肠癌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上述症状时,病情可能已经进展。因此,不能等到有症状才检查,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
二、肠癌的危险因素:您中了几条?
1.肠癌病因
目前,肠癌的确切病因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一般来说,肠癌是由健康细胞的基因突变引发的。健康细胞正常情况下会有序地生长和分裂,这样身体才能正常运行。然而,一旦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或者受损变成肿瘤细胞,这些细胞就会不停地复制分裂,随着细胞不断增多,就会形成肿瘤。随着时间推移,癌细胞会生长,侵入并破坏周边的正常组织,还能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形成转移灶。
肠癌的发生还和以下多种危险因素关系密切。
2.危险因素
年龄增加:研究表明,年龄超过50岁的人,患肠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遗传因素:大概20%的肠癌和遗传背景有关。现在已经确定了两种容易患大肠癌的遗传性综合征,即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
缺乏体力活动:不良生活习惯与肠癌的发生有联系,像日常不锻炼、总是久坐等。
饮食习惯:研究指出,长期吃高脂肪、高磷、低纤维、低钙的食物会增加肠癌发病风险,这种饮食会让人类大肠细胞极度增生,形成腺瘤样息肉,最后变成恶性肿瘤,比如平时爱吃红肉、加工肉的人。
烟酒影响:长期吸烟的人更容易患肠癌,而且死亡率较高。长期大量饮酒也会使肠癌发生风险显著提高。
机体原有疾病:结直肠癌发病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息肉、克罗恩病、血吸虫病、糖尿病等疾病相关。
超重与肥胖:超重肥胖的人群患癌风险明显升高。
三、肠癌筛查:早发现的关键措施
肠癌筛查的意义在于发现癌前病变(息肉)和早期癌症。医生建议,具有结肠癌风险因素的人应考虑在50岁左右进行结肠癌筛查。对于风险较高的人,例如具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应考虑早筛查。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粪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
四、肠癌预防:生活方式干预策略
1.饮食调整:多摄入一些营养成分,像膳食纤维,可从全谷物(每日90g)、蔬菜(每日400g)、水果(每日300g)中获取;钙质可从低脂乳制品(每日300ml)、深绿色蔬菜中获取。同时,应限制一些食物的摄入,红肉每周熟肉摄入不超过500g,加工肉制品如香肠、培根、火腿等要限制食用,高温烹饪食物像烧烤、油炸食品也要少吃,同时戒烟限酒。
2.运动与体重管理: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控制体重,使BMI维持在18.5-23.9,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减少久坐,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3.药物预防:阿司匹林等药物可能降低肠癌风险,但证据不足且存在出血、溃疡等副作用。高危人群不可自行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通过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等,对于预防肠癌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