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新生儿基本常识

2025-07-16 11:39:51 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唐春兰

  新生儿是指出生断脐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新生儿是婴儿的特殊阶段,从宫内环境到外界变化快而剧烈,容易发生许多问题,需要适应过程。懂得新生儿的一些基本常识,避免在照护新生儿过程中产生焦虑情绪尤为关键,以下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基本常识:

  1.生理性黄疸。在我国几乎所有足月新生儿在生后早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暂时性血清胆红素增高。生理性黄疸是排除性诊断,其特点为:①一般情况良好;②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或每小时<8.5μmo//L(0.5mg/dl)。

  2.“马牙”及“诞生牙”。正常新生儿在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俗称“马牙”,数周后可自然消退。不可挑破,以免发生感染。少数初生婴儿在下切齿或其他部位有早熟齿,称新生儿齿,也被称为诞生牙,须于口腔科密切随访。

  3.“螳螂嘴”。初生儿两侧颊部各有一隆起的脂肪垫,有利于吸吮乳汁,属正常现象,不需处理。

  4.乳腺肿大。无论性别,新生儿生后4-7天均可出现乳腺增大,2-3周消退,部分新生儿乳房甚至可分泌出少许乳汁。这种现象与新生儿刚出生时体内存有一定数量来自母体的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乳素有关。切忌挤压,以免感染。

  5.假月经。部分女性新生儿由于生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突然中断,出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可持续2周,无需特殊处理。

  6.新生儿红斑及粟粒疹。正常新生儿在生后1-2天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多形性斑丘疹,可见于头部、躯干及四肢,即“新生儿红斑”,旧称“毒性红斑”,持续1-2天后自然消失。皮脂腺堆积于鼻尖、鼻翼、颜面部,可见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即“粟粒疹”,数天后自然消失。

  7.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后2-4日体重下降,下降范围一般不超过10%,4日后回升,7-10日恢复到出生时水平,属生理现象。

  8.生理性流涎。新生儿会有口水流出过多的表现,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9.新生儿居家保健

  (1)环境温度:新生儿居室的温度与湿度应随气候、季节变化调节,有条件的家庭在冬季应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0-22℃,湿度以55%为宜;夏季应避免室内温度过高。鼓励采用袋鼠式护理,新生儿可仅穿纸尿裤,头戴帽,脚穿袜,其余部位直接与母亲皮肤接触。根据季节和新生儿个体状况逐渐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以获得天然维生素D和增强抵抗力。

  (2)喂养:尽早吸吮人乳,人乳确实不足或无法进行人乳喂养的婴儿,可选用配方奶粉喂养;无论何种喂养方式,新生儿出生后数天内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U/d,早产儿出生后即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d;乳母适当补充维生素K,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新生儿或婴儿因维生素K的缺乏而发生的出血性疾病。

  (3)皮肤护理:新生儿皮肤娇嫩,应每日洗澡保持皮肤清洁,特别注意保持脐带残端清洁和干燥;选择合适的衣服、尿布或纸尿裤;不需特别处理新生儿痤疮、“马牙”、“上皮珠”、乳房肿大、“假月经”、红斑粟粒疹;避免给新生儿挤乳头、擦口腔,以免发生新生儿乳腺炎和口腔黏膜感染。

  (4)促进感知觉、运动发育:父母应多与新生儿眼神交流、皮肤接触,让新生儿多看鲜艳的玩具、听优美的音乐。衣服宽松,四肢活动自由,双手外露触摸物体;2-3周后可每日俯卧1-2次,训练抬头发育。

  (5)预防感染:新生儿居室保持空气新鲜;避免交叉感染;新生儿的用具每日煮沸消毒;对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e抗原(HBeAg)阳性母亲的婴儿,生后接种乙肝疫苗,对于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效果较好;母亲为HBV慢性携带者哺乳不增加HBV传播的危险度;HBsAg、HBeAg、抗-HBc项阳性(“大三阳”)母亲的婴儿应得到免疫保护,且不宜喂养人乳。

  (6)伤害预防:注意喂哺姿势、喂哺后的体位,预防乳汁呛咳和窒息。保暖时避免烫伤,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

  10.慎用药物。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某些药物体内代谢率低,易在体内蓄积发生副作用。哺乳期母亲用药应考虑乳汁中药物对新生儿的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