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安全第一步:合理用药与过期药物处理指南
一、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合理用药是保障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的关键,必须严格遵医嘱服药,切勿擅自增减剂量或提前停药。用药时要注意查药名、剂量、有效期,核对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服药时注意用药时间,某些药物需要空腹服用,有些则要随餐或餐后服用,对于慢性病患者的长期用药,建议做好用药记录,避免重复用药或漏服。同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服用多种药物时应该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是否存在配伍禁忌,如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就医,不可擅自处理,要特别注意,抗生素必须全程服用,不建议自行购买使用以免产生耐药性。
二、正确储存药品的方法
药品储存直接关系到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储存药品时首选阴凉、干燥、避光的环境,一般室温在20℃以下较为适宜。可以将药品分类存放,口服药、外用药、注射剂等分开放置并标注清楚,防止误用,需要冷藏的药品应立即放入冰箱2-8℃的温度区域,但要注意不能放在冷冻室,药品不宜放在浴室、厨房等高温潮湿的地方,也要远离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固体药品如果原包装破损,应及时转移到密封的药品盒中保存,液体药品开封后要记录开封日期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完,中药材要特别注意防潮防蛀,可以使用密封罐储存,定期检查储存的药品,发现变质或过期要及时处理。
三、识别过期药品的方法
检查药品包装上标注的有效期是最直接的方法,若发现药品出现变色、变质、变味、发霉等异常情况,即使未过有效期也不宜继续使用,片剂出现崩解、变软、粘连或表面析出结晶等情况,说明药品已变质。胶囊变形、内容物结块或胶囊壳溶解等现象也表明药品已不适合使用,液体制剂如出现混浊、沉淀、分层或气味改变,应当及时废弃,软膏类药品若出现油水分离、发黑或有异味,也属于质量不合格的表现,定期检查家中储存的药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四、过期药品的危害
过期药品由于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可能产生有毒物质,服用后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部分药品过期后效价降低或失效,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可能延误病情。抗生素类药品过期后易产生耐药性,增加细菌耐药风险,某些注射剂过期后会引起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眼药水过期使用可能导致眼部感染,外用药过期使用可能引起皮肤过敏或炎症,因此切勿存留或使用过期药品,应及时按规定处理,确保用药安全。
过期药品对特殊人群的危害更为严重,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群体使用过期药品后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过期的维生素类药品可能会转化为对机体有害的物质,消化系统用药过期后会影响胃肠道黏膜,激素类药物过期使用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心血管类药物过期后可能引发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中药制剂过期后也会改变药效成分,且易滋生霉菌,影响健康。
五、过期药品的正确处理方式
过期药品不可直接丢入垃圾桶或倒入下水道,这样会造成环境污染,固体药品应去除外包装,将药品装入密封袋中,液体药品需倒入密封容器内,在包装上标注“过期药品”字样。将处理好的过期药品送至药店或医疗机构的药品回收点进行专业处理,不同类型的药品可能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应咨询药师获取正确的处理建议,定期清理家中储存的药品,发现过期及时处理,避免积压。
六、安全用药的注意事项
安全用药需要特别关注一些细节问题,服药前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用法用量、禁忌证、不良反应等信息。饮水送服药物时最好用温开水,不要用浓茶、咖啡、酒精饮料等,片剂不建议掰开服用以免影响药效;胶囊不宜掰开倒出内容物,长期服药的老年人要定期体检,监测肝肾功能,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用药都要格外谨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带药出行时要保留原包装和说明书,发现药品出现异常如变色、变质、发霉等现象要立即停止使用,服药期间如出现不适,及时就医咨询,不要贸然换药或加药,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疾病的康复同样重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